欢迎来到继续教育培训网院校库!
继续教育培训网首页心理育人是新形势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大思政”观和“大心理”育人观为引领,贯彻三全育人理念,推动心理育人一体化工作体系建设,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供给,创新工作载体,统筹心理育人资源,有效促进了心理育人提质增效。
形成“四级两翼三联”工作网络,构建全员心理育人新体系
学校通过配齐建强专职心理教师队伍、制作发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手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口联系学院制度、建设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网络管理平台、强化辅导员心理工作专项培训以及学生心理委员、寝室长心理技能培训等,大力加强心理中心、学院、班级、宿舍四级主体工作网络建设;通过建立严重心理危机会商机制、运行心理中心与公寓管理服务中心双向反馈和联防联控工作流程、开展公寓服务与楼栋管理人员心理技能培训等,充分发挥保卫处、公寓管理服务中心在心理育人中的两翼协同支撑作用;通过实施重点学生常态化家校联系机制、开展心理问题学生陪读家长交流会、推送家长版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推文、签订与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医校合作协议、引入精神科专家进校咨询指导、畅通校医院关于心理危机学生的快速转介渠道,实现家长、校医院、校外专业机构三方的有效联动配合。“四级两翼三联”的工作网络构建了我校全员心理育人新体系。
实施“两大育人计划”,构建全程心理育人新机制
一是实施“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计划”。发挥课程在积极心理品质培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以“生命、生涯、生活”为主线,设计贯穿大学四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开设《健康教育1》(心理健康)、《健康教育2》(婚恋教育)、《职业发展1》(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发展2》(就业指导)四门必修课程及《情绪管理》等若干选修课程;以积极心理学PERMA理论为基础,围绕积极情绪、积极人际关系、积极人格、生命意义四个方面,形成与必修课相融合的《四年一贯制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体系方案》,发挥艺术、体育、园艺等在积极心理品质培育中的浸润作用,在不同年级、范围、重要时间节点持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借力高水平科研团队,开展学生心理素质发展调研并形成《重庆邮电大学学生心理素质报告》,为积极心理品质培育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基地场地建设,打造集心理健康知识科普、体验式团体辅导、沉浸式心理自助训练为一体积极体验中心。
二是实施“严重心理危机守门人计划”。围绕“人人可为心理危机的早期识别者和干预者”的工作目标,全面提升全校师生的心理危机意识和预防干预能力,维护师生健康和学校安全。以心理中心为主导,辅导员与心理委员为骨干,每学期多形式开展覆盖全体学生的生命教育主题活动,全面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学生抗压抗挫能力;通过新生心理普查、毕业生心理摸排、全覆盖心理摸排等方式,加强学生严重心理危机的早期发现和阻断,帮助学生解决困难、问题的同时,提升学生应对危机的能力,促进学生成长;坚持重点培训与普及教育相结合,开展分层分类的教师心理危机预防干预专业培训,举办严重心理危机干预演练和案例复盘会,强化辅导员、宿舍管理人员、安保人员等主力队伍的心理危机应对技能,提升专任课教师、管理人员等重要力量的心理危机预防干预意识和处置能力。
拓新“三个助人途径”,构建全方位心理育人新局面
结合创新创业教育,拓新心理“自助”途径。发挥我校专业优势与资源,探索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自助式心理调适和训练工具,为学生提供心理自助新途径。结合班团和宿舍建设,拓新心理“互助”途径。大力开展班级和宿舍心理之家建设评比,引导学生在班级、宿舍开展特色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会合作,解决矛盾,促进学习,营造良好的班级和宿舍氛围。结合医校合作,拓新“他助”途径。为学生提供线下、线上、电话等多途径的心理咨询服务,开通毕业季等重点时期24小时咨询电话,引入精神科医生进校为学生提供心理疾病治疗指导服务,拓新心理服务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