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继续教育培训网院校库!
继续教育培训网首页为了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党员了解北京悠久的革命历史传统、厚重的红色文化底蕴,服务首都乡村振兴,近日,理学院博士第一党支部组织学生党员赴门头沟黄安坨村开展“喜庆二十大,永远跟党走”主题党日活动。
参观毛主席批示纪念馆,追溯红色记忆
上世纪50年代,当时的北京市农林局规划工作组对黄安坨村制定了一个13年的“黄安坨村农林牧生产合作社发展计划”,毛泽东主席得知此事后,对该村这一“13年计划”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为此做了批示,使黄安坨村声名远播。
在黄安坨村毛主席批示纪念馆及纪念广场,理学院教师、黄安坨科技小院负责人郭鑫宇博士为支部同志们讲述了1955年毛主席为黄安坨村“远景规划”做出的批示。毛主席在批示中写道:“这是一个十三年的长远规划,可以作为各地的参考。这种规划的用处,是有一个长远的目标,使人们的眼光不被限制在眼前走出的一步。这种计划只是一个大的方向,还要用每一个五年计划和每一年的年度计划去加以具体化。由于几个年度计划的实行,远景计划会要一再加以修改的。”今日的黄安坨,在毛主席批示的鼓舞指导和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经过几代人不断奋斗,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根本改变。松散的不成形的村庄已成为过去,荒秃的大山披上了彩色的新装。这里同北京的名山百花山结合在一起,成为首都北京西部的天然大花园、大氧吧、旅游胜地,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为当地村民带来了一笔可观的收入。
开展座谈交流,了解实际需求
黄安坨村位于门头沟清水镇的百花山脚下,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平西抗日根据地,村内有革命烈士17人。建国后,本村有多位村民被评为北京市农业劳动模范,村民任成龙作为正式代表参加了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具有悠久的历史革命传统及厚重的红色文化底蕴。
座谈会上,理学院博士第一党支部纪检委员、学校博士宣讲团讲师贾玉姣同志做了《育强农英才 谱稼穑之歌》宣讲,分享了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师生在强农兴农、乡村振兴中做的探索和实践。随后,理学院博士第一党支部与黄安坨村党支部成员重点围绕如何助力黄安坨村乡村振兴进行了充分交流。目前了解到,村里常住人口290余人,主要产业为乡村旅游民宿和果蔬业,其中果蔬业收入占主要部分,包括软枣猕猴桃、特色豆角、苹果等。而当地豆角因其产量高、价格好受到村民的广泛种植,但今年9月份,当地的特色豆角病害危害严重,传染快、短时间甚至导致整株死亡而因其大幅减产,但目前并未找到好的防治办法。作为农药学专业博士生,后续理学院博士第一党支部将重点针对该问题研究解决方案,将所学用于实践,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开展田间调研,科技帮扶助农
在门头沟区实施的“门头沟小院+田园综合体”计划中,已有特色和档次不同的民俗小院两百多家,而黄安坨村的百花山社可谓是档次级别名列前茅的精品民宿,体现“山-田-星-花”的特色。支部成员参观了百花山社的部分民宿,并有针对的为民宿管理人员提供建议,比如可利用当地红色资源,增加相关主题元素等。
随后,成员们参观了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吴学民教授团队的“8+1”九三学社“养生谷”项目科技助农示范小院暨“北京科技小院”统农005号。在基地负责人郭鑫宇博士的带领下支部成员参观了科技小院基地和200亩示范果园,讲述了团队师生切实为黄安坨村农民解决果园病虫害科学防治、果品储藏、果品加工、农村旅游资源和特色农产品的宣传的情况。黄安坨村党支部书记任正利对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的师生服务乡村振兴,参与“黄安坨村旧村改造计划”,在无公害果品生产、木耳种植、旅游接待等方面给予黄安坨村的支持表示高度赞扬和感谢。
本次活动让理学院博士第一党支部成员对于我国乡村振兴建设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成员们纷纷表示要向吴学民教授团队的师生多多学习,脚踏实地针对黄安坨村的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在绿色农药、药剂制剂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与专业指导,与村民们共建美丽黄安坨,以自身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事业,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下一篇:喜庆党的二十大 擘画工会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