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继续教育培训网院校库!
继续教育培训网首页11月4日至5日,江苏省“医校合作模式在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中的实践”研讨会在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召开。本次研讨会由江苏省教育厅主办,江苏省仙林大学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承办,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协办。来自全省75所高校的八十多名心理中心专兼职老师参加本次研讨会。
4日下午,研讨会举行了开班仪式。教育部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心理学系教授桑志芹,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贲国栋出席研讨会开幕式。开幕式由学工处副处长王惠主持。
贲国栋代表学校致欢迎词并强调了探索医校合作模式在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性。他指出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国家、社会重点关注问题之一,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强化“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的工作理念,通过医院和学校的相互配合,多渠道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桑志芹指出目前大学生心理咨询数量不断增长,心理危机不断增多,心理问题也趋于严重,需要推动医院和学校的合作,不断拓展双方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更专业、更及时的指导和服务,以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随后,桑志芹教授和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南京脑科医院副院长张宁教授分别围绕着“医校合作模式的现状及挑战”进行主题演讲。桑志芹基于高校的视角,着重阐述了目前心理危机干预、转介学生就医、出院心理康复等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挑战,指出如何通过医校合作的方式,信息共享,彼此支持,从而更好地服务学生。张宁教授从医院的视角,着重介绍了学生在就医过程中,医生和心理咨询师如何合作,帮助学生更好的治疗和康复。
4日晚,圆桌论坛由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党委书记周红任嘉宾主持,桑志芹、张宁、南京师范大学学生处处长(学工部部长)李莉和周红就医校合作中的热点议题展开了分析和讨论。他们的观点立足于学校和医院的基本情况,既有人文关怀,又有实践经验,为探索医校互通模式的构建提供了多元化的视角。圆桌论坛的最后,四位嘉宾达成共识,即医校合作模式的构建需要医院和学校的协同努力,并对医校合作模式的前景进行了美好的展望。
11月5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南京脑科医院医学心理科主任、南京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教研室主任李箕君和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南京脑科医院医学心理科副主任医师乔慧芬分别作题为“心理服务工作中危机风险的评估处理”和“常见精神疾病的诊治”的专题报告。李箕君从心理服务工作中的危机评估处理的角度,强调心理服务工作中一定要树立法律和风险意识,指出心理干预工作的决策要以风险和获益评估为基础,并以抑郁症为例,详细解析了心理干预工作中风险评估与管理的具体内容。乔慧芬结合自身工作经历,介绍了焦虑障碍、强迫症、进食障碍、适应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常见精神疾病的临床特征、诊断标准、疾病三因素和治疗手段,并且强调了治疗联盟在心理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
2018年12月,国家卫健委、中宣部、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关于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强调“建立心理健康机构、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心理健康志愿组织合作机制,形成连续性的服务链条、实现共同发展”。此次召开医校合作专题研讨,也是希望能够进一步推动医院和高校的合作,结合实际,探索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协作模式,从大学生精神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精神卫生相关科普宣传,心理危机的评估和处理,高校、医院人员培训与交流,大学生精神障碍相关科研合作等方面探索,不断拓展双方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更专业、更及时的指导和服务,以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本次研讨会得到了全省高校参会老师的高度好评,大家纷纷表示参加本次会议受益良多、收获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