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继续教育培训网院校库!

继续教育培训网首页

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培训

211 双一流
咨询电话:
400-0815-589
当前位置:继续教育培训网> 高校继续教育培训> 南京师范大学> 机构新闻>
培训动态
学校新闻
时政要闻
头条新闻
服务热线:
400-0815-589

在线获取继续教育培训方案

  • 培训主题:
  • 参训单位:
  • 参训人数:
  • 联系人:
  • 联系电话:
  • 验证码:
  • 备注:

新闻中心THE NEWS CENTER

昆山市文化遗产系统业务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在我校举办

发布时间:2020-12-30 11:40:27    浏览次数:647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 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

12月20日至25日,由昆山市文物管理所组织的昆山市文化遗产系统业务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在我校随园校区举办,来自昆山市文化遗产系统及相关部门的42位学员参训。培训班由社发院主办,以文博系为依托,同时邀请江苏省文旅厅、南京博物院、江苏省考古所、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参与授课,以提升教学质量。根据昆山地域特色及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社发院为培训班量身打造的课程涉及考古、文物、博物馆等与文化遗产相关领域,采取课堂授课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理论与实践并重,以强化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1日上午,开班仪式在中大楼109号会议室举行。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张连红、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颜一平、昆山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冯惠清、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副馆长刘刚、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党委书记罗秀山、院长齐春风出席开班仪式,开班仪式由罗秀山主持。



张连红代表学校对各位学员的到来表示欢迎。他指出,昆山市具有雄厚的文化与经济资源,而文化建设、文化传承、文化影响将为昆山未来发展提供强劲动力。此次培训班集合多方面的专业力量,在有限时间内合理设置培训课程,期待参训师生之间的真心交流可以推动昆山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为昆山文化遗产工作提供高素质人才储备。



颜一平对培训班的顺利举办表示祝贺。他表示,昆山市近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昆山深厚的人文底蕴与文化内涵的发掘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此次培训班课程设置合理,点线面兼顾,相信来自昆山的学员在培训中会收获满满。



刘刚指出,文化遗产保护者应秉持开创精神,吃透文化遗产内涵,才能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持续发展。他以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举办的“红旗插上总统府”专题展览为例,认为可以在一般人所认为的“灰色”文化遗产发掘红色文化,这考验着展览谋划者的创新意识,以及他对文化遗产固有内核的把握。



冯惠清希望各位学员珍惜此次培训的机会,安心学习,潜心思考。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实践中,一线基层工作者对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要转变观念,做好保护与转化,同时积极向各界人士宣传文物政策,讲好文物故事。



文博系王志高教授首先为学员们带来了题为“文化遗产的内涵解读与文献检索”的报告。他认为,文化遗产的内涵解读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使得尘封的历史揭示出来,进而转化为新的历史知识,大体包括是什么、时代、背景(人物、事件及相关故事)、历史变迁、价值意义等内容,可以分为人云亦云、拾遗补缺、批判创新等几个境界。关于文献检索的方法与技巧,他着重强调电子文献检索的重要性。他认为通过数据库的熟悉掌握和使用,可以让使用者短时间内获得大量有用资料。他还对一些代表性数据库的检索进行了现场演示,提醒使用中的注意事项。最后,他勉励学员要有基层文化遗产管理者的责任与担当,做优秀的文化遗产保护者、优秀的文化遗产诠释者与优秀的文化遗产传播者。



社发院副院长徐峰的授课主题为“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中亟需认识到的一些问题”。他提出,《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虽对文物保护单位制度有明确规定,但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不清造成“文物重点保护区”遭受野蛮施工、文物保护标志与说明牌设置不清晰乃至污损、文物保护记录档案遗失或交接不及时造成文保单位“误拆”等想象,在全国不少地方都有存在。对文化古迹原物、原址、原状保护原则的忽视,导致文物建筑、历史遗存被“保护”得面目全非,历史风貌和文化内涵尽失。而对文物控制建设地带的忽视,会导致文物保护单位周边出现与环境风貌不相协调的建筑物。他指出,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问题中,如何平衡遗产保护与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是重中之重,而近年屡屡出现的出让文物单位经营权的案例让这一矛盾更加凸显。



南京博物院副院长、研究馆员王奇志以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为例,带来了“新时代博物馆兴建的实践与思考”。他认为对博物馆如何确定自己的宗旨,如何确定自身在社会环境中的位置等问题的思考,可以确定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在城市和文化空间中的定位。博物馆建设的内容包括组织建设、功能建设、场馆建设等方面。组织建设需要组织机构、治理结构、人力资源、经费保障等层面的支持。场馆建设需要从前期调研到正式开放十几个环节的协调,场馆建设还需综合考量各个片区的设置与功能。



长期深耕于文物保护管理一线的江苏省文物局吕春华研究馆员为学员们带来了“江苏近年来考古工作与大遗址保护政策导向与成功案例”的报告。她首先介绍了与考古工作及大遗址保护相关的一系列国家大政方针与法律法规。关于考古工作的管理,他着重强调了考古前置的重要性,并详细介绍了江苏省考古工作开展的程序,其间穿插大量的相关案例。



复旦大学文博系郑建明教授为学员们带来了主题为“青瓷与青瓷文明”的报告。他首先对青瓷与青瓷文明进行了阐释。他认为青瓷可以上升为一种文明体系。这一文明分布于以环太湖地区为核心区,包括整个浙江地区,以及周边的苏南、皖东南、赣东、闽北地区。青瓷文明萌芽于新石器时代末期,发展于马桥文化时期,兴盛于战国时期。青瓷文明有三要素:原始瓷、印纹硬陶和土墩墓。青瓷作为当地社会复杂化进程的产物,扮演了如同中原地区青铜器一样的角色。



来自南京大学考古文物系的周学鹰教授带来了以“古建筑修缮保护与’再生’”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他首先以南京杨柳村“九十九间半”古民居的保护为例,分析了国内古建筑保护面临的一些问题。接着他重点介绍了日本“最美乡村”白川村荻町的建设,及自己在白川村实地考察的所见所闻。



江苏省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留根研究员以“江苏考古与地域文明探索”为主题进行了讨论。他将目光延伸至中国的过去与未来,认为作为一切社会科学基础的历史研究,从未显得如此迫切。随后,他以大量实例将学员们带入火热的考古发掘现场,展现城市考古、文明起源、水下考古、考古学史研究的新进展,解释当前文物保护工作中的诸多重点、难点。最后,他对学员们提出“眼中有古人,心中有今人”的期待,认为考古应回归它的创造者——人民,这是考古从业者的天职。



22日上午,全体学员在文博系黄洋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南京博物院、江宁织造博物馆、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考察学习。黄洋结合“博物馆社会服务与文旅融合”主题,对当前博物馆社会服务的发展趋势,以及文旅融合的新进展等做了讲解。







22日下午,在文博系祁海宁教授的带领下,全体学员赴明城墙中华门、西街越城遗址考古发掘工地、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等地,以“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为主题进行参观考察。在中华门,祁海宁就明代城墙修筑方法、材料等问题回答了学员的问题。在西街考古工地,南京市考古研究院陈大海老师为学员们介绍了工地的最新挖掘成果与未来计划。









24日上午,在文博系刘可维老师的带领下,全体学员在明代浡泥国王墓、祖堂山南唐二陵、牛首山佛顶宫、洪保墓等处进行现场教学。刘可维以“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为主题,为学员们介绍了浡泥国王墓的发现情况,并和学员们一起进入洪保墓室,讨论墓室结构和随葬品等问题。









12月25日上午,由文博系王志高老师主持的培训结业仪式在600号楼117号报告厅举行,社发院党委书记罗秀山、昆山市文物管理所所长李崇凌出席并致辞。

社发院党委书记罗秀山祝贺各位学员顺利完成培训课程的学习,希望各位学员能将所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学以致用,为昆山文化遗产事业贡献力量。他表示,南师大社会发展学院愿意继续为昆山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希望此次培训能够成为双方深化交流合作的新起点。

昆山市文物管理所所长李崇凌所长感谢南师大的精心组织与安排。他提出,通过这次培训,全体学员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对未来工作增添了信心。他表示,培训虽然结束了,但文化遗产保护的路还很长,希望未来可以多来南师大交流学习,和专家学者进行沟通。

在交流讨论环节,学员们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向授课老师提问。交流讨论环节结束后,有关领导为学员代表颁发了结业证书,昆山市文化遗产系统业务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圆满落幕。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继续教育培训网声明】网站文章及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

咨询热线
400-0815-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