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继续教育培训网院校库!
继续教育培训网首页经过近1个月的组织筹备和宣传动员,围绕“争做知农爱农的时代新青年”主题,全校1452支实践团队集结完毕,约1.7万名同学即将返乡开展形式多样的线上线下寒假社会实践。
应时而变 严守安全底线
面对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和各地零星爆发疫情的新局面,寒假社会实践做不做?如何有效保证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安全?校团委在总结2020年暑期社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主动担当作为,提早安排部署,仔细慎重地推进2021年寒假社会实践。
按照当前疫情防控要求,寒假社会实践延续暑期的好经验,整体安排凸显出安全底线原则:一是安排专人负责。要求学院要指定老师专职负责寒假期间社会实践疫情防控工作,并制定安全保障及安全事故处理预案。确保实践团队落实健康情况“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一旦实践地发生疫情,必须及时调整或中止社会实践。二是立足居住地。学生只能在家乡属地、户籍地或寒假居所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实践活动,禁止在疫情中、高风险地区开展任何形式的实践活动。原则上不允许跨地域跨省市开展活动,对确需跨省跨市开展的重点实践活动,必须实行“一团一报”政策,必须由指导老师全程跟踪和指导带队。
提早谋划 广泛组织动员
为了让更多的同学主动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帮助同学们在实践中真正受锻炼、增知识、长才干,校团委精准组织筹备,广泛宣传动员,通过前期线上线下各大平台加大社会实践的宣传力度和成效。
在社会实践成果展三校区巡展中,社会实践全国十佳团队、全国百强团队、省优秀团队的成员现场讲解,吸引了数千名同学前来咨询和学习。志愿服务全国优秀典型项目、镜头中的三下乡获奖团队、社会实践全国优秀团队的代表们做客“川农青年说”,与低年级同学面对面分享如何参加实践团队、如何策划实践内容、如何做好实践宣传的好经验、好做法。
资深团干老师和学术专家也纷纷为同学们支招,指导大家更好策划和参与社会实践。校团委兼职副书记徐定德老师为同学们带来的《如何做好实证调查研究》,从实用学术工具分享、破解文章结构、问卷和调研准备、研究的一般逻辑等方面向同学们如何更加专业地做好社会实践送去及时雨。针对全校新生班长和支书开展的《如何组织策划好社会实践》专题团课更是帮助新生厘清了参与社会实践的思路。
经过前期的精心组织和广泛动员,今年寒假社会实践团队史无前例地达到1452支,较去年寒假社会实践的657支增幅超2倍,首次与暑期社会实践规模持平。
发挥优势 聚焦时代主题
在今年组建的1452支实践团队中,同学们选择的实践内容凸显出三个亮点。
一是聚焦思想引领。结合建党100周年和“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共计有251支团队参与到“红色足迹寻访团”,如理学院的“红语”团队成员将充分挖掘家乡红色革命资源,通过前往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周逸群故居、聂荣臻元帅陈列馆、江姐故居等地参观走访,来加强对党史中的英雄事迹和红色革命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共计有87支团队参与到“理论宣讲团”中,同学们将在居住地所在社区、中小学等地开展十四五规划宣讲、“四史知识”宣传等活动。如食品学院的“食代先锋”团队将通过诗歌创作,制作短视频、手抄报、海报以及手绘等形式宣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二是聚焦专业优势。在今年的社会实践中,同学们注重发挥专业优势和学科特色,以自己所学投身乡村振兴和美丽中国建设。如资源学院的“粮农卫士”团队将在家乡所在地宣传防治病虫害知识,提供团队研发的治虫产品,协助种植户精准防治病虫害,从而进一步推广和优化团队设计研发的“病虫害防治系统”。经济学院的调研团队将围绕“四川生猪产业转型”展开深入调查研究,同学们希望发挥专业优势,为生猪产业的金融治理策略贡献青年力量。
三是聚焦时代所需。管理学院“爱我中华”团队计划通过深度访谈、记录走访等形式对扶贫工作者、研究者、脱贫群众、政府进行多维度调研,在观察和总结出扶贫成果与扶贫路径的基础上,推动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体育学院的“指尖上的非遗”把蔡山村“非遗”竹编技艺和老川茶进行有机融合,通过制定宣传策略,扩大销售途径等多种手段助力非遗传承和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