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继续教育培训网院校库!

继续教育培训网首页

成都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培训

双一流
咨询电话:
400-0815-589
当前位置:继续教育培训网> 高校继续教育培训> 成都理工大学> 机构新闻>
培训动态
学校新闻
时政要闻
头条新闻
服务热线:
400-0815-589

在线获取继续教育培训方案

  • 培训主题:
  • 参训单位:
  • 参训人数:
  • 联系人:
  • 联系电话:
  • 验证码:
  • 备注:

新闻中心THE NEWS CENTER

年味拾忆|那些红彤彤、暖洋洋的日子

发布时间:2021-03-02 09:45:48    浏览次数:404    来源:大学生记者站 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

年味拾忆|那些红彤彤、暖洋洋的日子

今年,全国超1亿人就地过年。有网友张罗出“就地过年的100种方式”,各地推出“城市就地过年攻略”,人们自己采办年货、清扫房屋,一手撑起了“年味气氛组”。然而插科打诨背后,藏着一个共同的盼望:在不久的将来,随着“解封”二字指令一下,被搁置的年味喷薄涌出,还好我们没有忘记那些灯光、烟火、谈笑、喧闹,还有敲开门时,迎接我们的亲人手心的温度。

万家灯火

这座小城有个小传统,就是每年的除夕夜一大家子人要围着河边散步。

为什么是河边散步呢?一来是因为离城里商业街较远,少了许多浮躁气,不存在七大姑八大姨东一逛西一逛,到这里去看看衣裳、到那里去瞧瞧年货;二来是因为河边的景色很美,怎么个美?恰似乐天翁那句“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河边所有的灯,都会一直亮到天明,就像要照亮行路人,一直走到灯火通明、红日初升。

一路走来,可以看见水面上浮着大大小小的河灯。大的呢,是几天前由大卡车拉过来的,金元宝、玉如意、红梅、青花瓷等等吉祥样式,组合起来就成了一盏大河灯,远看像水上城,近看像聚宝盆;小的呢,是星星点点的莲花盏,不知是哪家的小孩被大人拎着领子,趴在河堤旁,用小手小心翼翼地将一盏莲花推向河中。

当然,放河灯的不止小孩,各年龄段的都有。河灯里的愿望,有关于诗和远方,有关于姻缘子嗣,有关于阖家欢乐,有关于福寿延绵……在这座小城里,河灯的寓意就像歌谣里唱的那样:“河灯,用花样展示吉祥,用色彩阐释心情,用浮板托起怀念,用灯光点亮明天。这悠悠的江水,载着人们的心愿,缓缓地漂向远方。”

若是有兴致散步到了南塔下,一定要和家人一起上塔。一步一步顺着楼梯向上爬,不用害怕,塔上的灯光足以照亮脚下的路。一阵风过,枝头迟开的红梅也已过了盛期,被风轻轻一挽,无声地自枝头落下;庙里的钟声轻巧,好似撞在人的心口,香火味隐约可嗅,便有种“拔雪寻春,烧灯续盏”的意蕴在里边儿。

再从塔顶向下看,远远看到家家户户的阳台上都挂起了一对红灯笼,年味儿便一下子蹿了上来;古楼上的灯全都亮了起来,再现古城旧都的繁华;小河灯装点成渺小的星辰,大河灯照亮这小城里“银河”;耳边是大人们讲聊斋的大笑声和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我虽是属于微笑不语的那一类人,但心里却热闹得很。

此时,我很庆幸自己生活在这座小城,河面上有河灯,河岸上有垂柳,河边上有水车,水车上有霓虹,桥上有古楼,古楼上也是灯光如昼……这一切在河水的倒映下,又成了一个世界,河风一吹,家就在心里生了根。

忆炮竹

在我过往的春节记忆里,鞭炮的声音恰似新年的脚步。家里吃团圆饭时,会在开饭前先放一段鞭炮,除夕夜敲响零点的钟声时,会放烟花来迎接新的一年。而放鞭炮这种一年才能玩一回的游戏,孩子们当然不会错过。

摔炮出现的时间比擦炮早,这种炮仗不需要点燃也没有缓冲,只要用力往地上一甩就会发出一小段刺耳的响声,威力不大,比较安全。二舅妈家院子里有棵枇杷树,每到四、五月份就会结出好大的枇杷。家里的小孩不懂事,总喜欢往那颗枇杷树身上丢摔炮,声音噼里啪啦的,二舅妈总要从屋里一边跑出来一边喊着:哪个又在这儿作孽,莫动我的枇杷树!小孩儿们听到声音也就嬉笑着四散开来,又往别处去寻摔炮的欢乐了。

擦炮这一种鞭炮是每个小朋友人手一盒的鞭炮,包装似大一号的火柴盒,价格便宜,一盒可以玩很久。玩擦炮时,我们便有正当名义问家长借个打火机,因为盒子侧边的擦纸用久了就不太灵了。这种鞭炮对小朋友们来说算是比较安全的一种,点燃之后不会立马爆,有一个缓冲期,足以让你离它远远的。而且这种鞭炮在水中也能爆炸,我常常会在外婆家后面的废弃稻田里玩擦炮,我喜欢看水花被溅起来的样子,像浪花一样生机勃勃。长大了以后我就很少玩鞭炮了,家里的小辈还喜欢玩,总要缠着我带他们去玩擦炮。当然我要肩负起保护他们的责任,于是有什么难点着的擦炮就都由我这个姑姑来点了。我倒也喜欢陪他们玩,他们在看着鞭炮炸开的时候笑得特别灿烂,如同心里绽开了一朵花,花语是独属于新年的热闹欢喜。

冲天炮是一种需要一根小木棍支撑的炮仗,插在土里面点燃之后会冲到空中再爆炸,“咻——嘭!”这种鞭炮不仅乐趣十足,也很考验燃放者的技巧。因为引燃线烧得快、向上冲的速度快,它也被叫做“窜天猴”,一般小朋友不敢去点。我小时候第一次玩“窜天猴”就伤到了手,吓得我之后再也不敢玩这种鞭炮,但看别人玩却也兴奋得不亦乐乎。

线香花火是最漂亮的小型烟花,它也叫仙女棒,相对不那么容易点着。但是美好的事物总是值得耐心等待——点着后,金灿灿的火花像小喷泉般噗噜噜地冒出来,举起它在空中挥舞,便形成了一个个梦幻般的金色光圈。玩仙女棒成为了我新年仪式感的一部分,看着它燃烧殆尽,像是把星星都撒进了眼睛。

过年的传说起源于一只名叫“年”的怪兽,人们听说放鞭炮的声音能吓走怪兽,所以才有了这个热热闹闹的习俗。但时移世易,“年”的形式也随着时代的脚步一道变迁。“禁止燃放烟花炮竹”的规定并非斩断了“炮竹声中一岁除”的古意,反而,对环境美好的盼望以及对清洁工人的关怀,以更温柔的形式驯服了“年兽”,为从年关迈开大步走向明天的我们,注入了满满的、新鲜的力量。

串门串起来的情谊

春节将至,街道两旁的树不知何时起已被装饰上了小彩灯和小灯笼,每个商户门前也挂上了大红灯笼,住户楼里也都张灯结彩,一切都这般喜气洋洋。平时,热闹总是与繁华都市息息相关,但经节日的气息笼罩,这份红火从中心到市郊,一路传去,竟像火炬的接力。乡村,不是高楼密集之地,房屋最高三层,楼栋之间道路宽敞,这份年味却不曾减弱半分,反而因为邻里关系紧密而更加浓郁,串门便是一个鲜活的证明。

大年三十,除夕夜。白天所有人都忙碌着准备这一年中最为重要的一顿晚饭——年夜饭。在与家人们共享完这顿重要的晚饭后,邻里间的串门活动便也开始了。小孩子们是最先开始行动的。三五个结伙,挨家挨户去给长辈们拜年,不需要什么多余的礼:叫声长辈,道声新年好。这户人家的大人便会抓一大把瓜子和糖放入孩子的外衣口袋。大人们则是在收拾好碗筷后,才开始去串门。不用带什么礼物,直接去往平时关系最好的邻居家里就好。几个人坐在一起,看着春节联欢晚会,磕着瓜子,安安心心地拉家常,也可以打打牌,自在散漫,不用过分考虑时间的长短。

当然与亲戚间的串门也是必不可少的。大年初二开始,便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去亲戚家串门了。血缘的联系也让这类串门更为庄重,自然也就有更多的讲究。在出发前,首先要准备好一些过年礼,如果是去父亲这方的亲戚,就只需带上牛奶、水果这些拜年礼;但如果是母亲这方的亲戚,则还需要额外带一块腊肉,这是向娘家人表明自己生活过得不差的意思。当然也不能太早到了,一般在临近中午到达最好,因为这时被拜访的一方已经准备停当,招待也更为周全。在饭桌上,一大家人的话匣子打开,聊一聊一年的趣事,谈一谈孩子的成绩、表现,这自然也是孩子们最为讨厌的一个环节了,但又无可奈何。吃完饭,一些人离席,又开启了匆碌的一年;一些人留下,与一年难以见几面的亲人们谈谈这一年里的境况,好也罢,不好也罢,隐秘的担忧、不轻易展露的脆弱、血浓于水的真情,这一刻竟都流露出来。新年真正的热火与温暖,原来是在这样面对面、心贴心的交谈当中,从内心深处慢慢滋长出来的。

疫情当前,这将是第二个没有串门的春节。当我在为逃掉饭桌上七大姑八大姨的“问候”而窃喜时,心里却有些小小的落寞。今年,也和家里人一起给亲戚家打个视频电话吧,看看他们这一年过得是否快乐,老人们的身体是否安康,小侄子有没有长高……一想到一大家人围在窄窄的屏幕前抢镜的样子,我就忍不住微笑。

赶夜拜年

拜年得赶早。

据说早起的人一年都会走大运。为了图这个好彩头,即便外面黑咕隆咚一片,迎面的风还有凛冽的寒意,大伙儿也乐于从暖烘烘的被窝里钻出来——在平日里,这得需要莫大的勇气。

凌晨三点,当夜色深沉,架上的公鸡还在打盹时,家里的长辈就已经穿好新衣、挂起两丈多高的鞭炮来。

父亲或叔叔引燃鞭炮,噼里啪啦的声响伴着烟雾腾起,屋里灶台烧得正旺,小孩儿不敢出门,用手指在窗上抹开雾气向外张望,地上的积雪被扫到一旁,露出黑色的泥土来,大红的鞭炮迸出火光,粗砾而热烈。放完鞭炮,呼啦呼啦吞下一海碗饺子,打个嗝儿,一抹嘴,大伙儿就踩着夜色出门拜年了。

拜年绝不能落单,我家在村东头,出了大门一路向西,便能和差不多同时出门的叔婶哥嫂们会和,一路走着,一路有新的人加入:穿着深色大棉袄的男人,裹着头巾揣着手的大娘,挂着鼻涕泡手里捏着摔炮的小孩儿……身上流淌着同一支血脉的乡人们,在夜色里汇成热闹的队伍,共同走向新的一年。

每到一户人家,刚跨过门槛,甭管看没看到人,必定要先高喊一声“过年好啊”,等看到了堂屋里端坐着的老人,嘴里最先蹦出来的问候语不是“身体好吗”,而是“吃了几碗饺子”。

老人爽朗笑笑,必定赶紧回上一句:“一大海碗!”

我小时候不是很懂其间的道道儿,后来读了初中,才从“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中悟出了“吃了几碗饺子”这句话中暗藏的一丝玄机:能吃就是身体好,身体好就是有福。能吃一大海碗饺子的人,定是有福气的人。如果老人亮出两根手指回上一句,“一碗饺子,再加两个蒸馍”,这便是福上加福了。

天光还没亮,北风也紧得很,院子里很难站住人。来人照例会被老人请进堂屋里坐坐,八仙桌上,有瓜子花生,也少不了红红绿绿的糖果,给小孩儿揣上满满一兜,小孩儿离开时便带着这一兜满溢出来的热情与祝福。

讲究的人家还会给来人斟杯热茶或者让根香烟。烟气腾腾中,彼此都说了不少吉祥话。

一根烟燃尽,这年也就算拜过了。晚辈起身要走,老人用好言挽留两句——在老人的连连赞叹声中,晚辈们又踩着夜色前往另外一户人家拜年去了。

等口袋里塞满瓜子花生和糖果,也就将村里所有同姓老人拜了个遍了。东方已经开始亮出鱼肚白,地上破碎的鞭炮外衣到底是白色还是红色也基本能看清亮了。这时大家便分道扬镳,女人聚在一起唠嗑,男人奔赴烟雾缭绕的牌局,小孩儿则跑向村东头那条冰封的河,将小炮仗丢进河里,看冰花一朵朵炸开。

此时天光已大亮,新的一岁的第一轮太阳,终于跃出云层。

确实,如今的年味是淡了些:儿时那些觉得新鲜难得的已变成了日常事,曾经许多手作的仪式也已被“现成的”代替。但一年一度的相聚,那些红彤彤、暖洋洋的日子不可替代;流淌在年里的彼此的爱,从未断流,甚而,是更为细腻与深重了的。经历过漫长的分别,我们更懂得了什么是思念,也更用心去珍惜每一刻在一起的幸福。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继续教育培训网声明】网站文章及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

咨询热线
400-0815-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