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继续教育培训网院校库!
继续教育培训网首页赵世炎故居
基地简介
赵世炎故居是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亦称赵庄。位于酉阳县龙潭古镇。占地1605平方米,建筑面积710平方米。其建筑为清代砖木结构四合院,共有房屋32间。院门东向,正屋南北向,周围的房屋小巧雅致。过厅东一间,是赵世炎的卧室。旧居大门上方,有邓小平现场手书“赵世炎同志故居”字迹,院内有赵世炎同志塑像。院内的两个小天井,一前一后。正门照壁呈凸形,上有一幅松鹤壁画,光彩夺目,恰与中堂所悬“琴鹤世家”鎏金匾相互辉映。2001年06月25日,赵世炎故居作为1904年至1914年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010年4月13日修缮完成的纪念馆重新开放。该纪念馆可每天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800人,游客年容量可达25万人次以上。
历史发展
赵世炎故居旧称赵家庄屋,始建于1902年,早在2001年,有100多年历史的赵世炎故居就被列入了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2013-年8月,酉阳开始对赵世炎故居南侧的赵世炎烈士纪念馆打造安防系统,包括入侵报警子系统、视频安防监控子系统、电子巡查子系统和UPS供电子系统等。另外,还将对2008年打造的消防系统进行升级,红外双鉴探测器、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等安装,消防广播和消防电话的安装。
杨闇公故里景区
基地简介
杨闇公故里景区,属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杨闇公故里景区属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重庆市六个红色景区暨十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辖杨闇公旧居、陵园,杨尚昆旧居、陵园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杨氏民宅五个景点。2011年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杨闇公烈士陵园
杨闇公烈士陵园位于重庆市潼南县城郊石碾村尖山子,为纪念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中共重庆地方执行委员会第一任书记兼军委书记杨闇公烈士而修建,是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杨闇公烈士陵园原建于1986年10月,由邓小平同志题名。2009年,中共潼南县委、县人民政府启动了杨闇公烈士陵园保护改造工程,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建筑学专家齐康负责整体规划设计方案,在原有占地12.5亩的基础上扩展到50.5亩。园内分为入口休憩区、陵园瞻仰区、展览办公区和森林公园区。主要景点有:浮雕墙、杨闇公塑像、杨闇公烈士墓、马蹄形花台。改扩建后的杨闇公烈士陵园于2011年4月6日开园。
邱少云烈士纪念馆
基地简介
邱少云烈士纪念馆是中国革命人物纪念馆,是为纪念抗美援朝志愿军特等功臣、一级英雄邱少云烈士而建。纪念馆位于重庆市铜梁区少云公园凤山之巅。1962年10月开馆,现对外免费开放。
人物事迹
邱少云烈士邱少云(1926-1952)出生于重庆市铜梁区少云镇 (原四川铜梁县)玉屏村邱家沟的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里。在万恶的旧社会、邱少云九岁丧父、十一岁丧母、十三岁就开始了长工的生涯,受尽了地主豪绅的压迫和剥削。1949年4月,国民党反动派作垂死挣扎,妄图挽救西南一隅,估逼穷人当炮灰。邱少云就是在老板的出卖、被强迫捆绑拉去当了壮丁。苦难的童年生活、悲惨的家庭遭遇,在邱少云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他盼望光明、盼望解放!1949年,刘邓大军奉党中央毛主席命令挥师南下于1949年12月解放了成都,相应,四川获得了解放,邱少云一家和天下劳苦大众获得了新生,太阳出来了,来了救星共产党,邱少云作为解放兵毅然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1951年3月,邱少云响应毛主席“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号召,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当他来到朝鲜,看到美帝国主义和李承晚匪帮对朝鲜人民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目睹朝鲜儿童遭受自己童年时代一样的苦难,倍加激起邱少云对帝国主义反动派的仇恨,要为打败美国侵略者贡献自己的一切。“391”高地战场事迹详述1952年10月,邱少云所在连队接受了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就是消灭盘踞在平康和金化之间的三九一高地的美李匪军,把战线向南推进。然而,我军阵地到三九一高地之间,有着三千米宽的开阔地,这是敌人的炮火封锁区。要在这样长距离的炮火下冲击,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因此,为了缩短冲击距离,出奇制胜、打得敌人措手不及,我军决定在发起总攻击前一天的夜里,把部队潜伏在敌人阵地的前沿。
战士们出发以前,部队首长指示:“提高纪律性,坚决执行命令,是我军的光荣传统。这次任务十分重要,也非常艰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暴露目标。”邱少云和战友们坚定地回答:“坚决完成任务!”要使52人潜伏在敌人眼皮底下,隐蔽二十多个小时,不能有一个人暴露目标,确实任务是艰巨的,困难是不少的。但是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深刻认识到抗美援朝战 争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代表着祖国人民和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意志和愿望,因此士气旺盛、斗志昂扬,表现出了无比的坚强和主动机敏,表现出了惊天动地的革命英雄主义和自我牺牲精神。邱少云怀着对敌人刻骨仇恨,于战斗前夕,向党支部交了一份入党申请书。
他写着钢铁誓言:为了战斗的胜利,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深夜, 52名全副武装的志愿军战士,按预定计划井井有条地迅速分散开来,隐蔽潜入到三九一高地附近一片蒿草丛生的地里。每个人从头到脚插上了蒿草,风一吹,人身上的草和地上的草同时摇动,看不出一点儿伪装的痕迹。邱少云和他所在的那个排,就在高地东边的一条长满蒿草的土坎旁边隐蔽着。天刚蒙蒙亮,战士们首先看到的就是三九一高地上的那一层层的铁丝网和一簇簇的地堡群。一挺挺机枪从地堡的射口直对着山下,持枪的敌人在山脊上的交通壕里来回走动,还不时地用望远镜朝山下张望。邱少云看到还在准备顽抗的敌人,心中燃烧着仇恨的怒火,他瞪大了眼睛,更加警惕地监视着敌人。十点多钟的时候,意外情况发生了,李承晚匪军的一个班钻出了地堡,朝邱少云同志和他的战友潜伏的方向窜来。邱少云和战友们镇静地互相看看,眼神互相示意:不能冲动,潜伏好就是胜利。他们继续坚定、沉着地潜伏在草地里。敌人越来越近了……突然,有两名战士被敌人发现了,敌人吓得倒退了两步,慌张地乱扫了一通子弹,扭头就朝山顶上逃跑。
在此关键时刻,要是让敌人活着回去,潜伏的机密就会暴露,情况就会很严重。这一切,观察所里的团指挥员看得非常清楚。指挥员立刻下达命令:用炮火消灭这股敌人!顿时,炮声隆隆,三九一高地山坡上,筑起了一道火墙,截断了敌人的逃跑,一个班的敌人全部被歼灭在山腰中。
邱少云看到这个情景,激动地瞧瞧两旁的战友,表达了内心的高兴。山上的敌人被这一阵炮火吓得胆颤心惊,龟缩在碉堡里不敢动弹,半个钟头后,从南方飞来数架敌机,盘旋在志愿军潜伏的上空。忽然,敌机投下了燃烧弹。有一颗燃烧弹落在离邱少云两米远的草地上,飞迸的燃烧液溅到邱少云的左腿上,眨眼功夫,插在他脚上的蒿草烧着了,火苗腾腾地冒起来,此刻,邱少云只要翻动一下身子,就可以把火苗扑灭,但是这样做会暴露目标啊!邱少云想到要更好地打击敌人,想到整个战斗的胜利,他坚定地伏在草丛中,接着衣服也烧着了,一会儿,烈火就蔓延到了全身。为了革命胜利,邱少云就像一块千斤巨石。伏在那里,纹丝不动,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继续燃烧着。同志们眼看着烈火在吞噬着自己的战友,急得咬破了嘴唇,几次想站起来,帮助邱少云扑灭身上的烈火。可是邱少云和战友们深深懂得,在这个节骨眼上,只要有人动一下,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整个反击计划就全完了,想要取得的胜利就会丢失。
邱少云和他的战友们,牢记着部队首长的嘱咐:“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暴露目标。”他们怀着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强压着满腔怒火,等待着战斗时刻的到来。虽然烈火在一点点地在他身上燃烧,但邱少云还是忍住剧痛,纹丝不动地伏在那里。为了革命,为了胜利,他咬紧牙关,顽强的忍受着烈火烧身的剧烈疼痛把手深深的插入泥土,直到最后牺牲,他也没有发出一声呻吟。下午五点三十分,中国人民志愿军向三九一高地进攻的号角吹响了,同志们怀着满腔复仇的怒火,以排山倒海之势向敌人扑去,他们都在呐喊:“为邱少云同志报仇”。两颗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敌人的一个加强连全部被歼了,三九一高地上飘扬着我军胜利的红旗。凯歌声中,指战员们心潮澎湃地久久注视着英雄牺牲的地方。那红色的腾腾烈火中,闪现着英雄的巨大形象。
邱少云就是在这场战争中,于391高地战场上,为了完成潜伏任务,严守革命纪律,他以超人的意志和毅力,忍受烈火烧身的痛苦,直到最后的牺牲。像千千万万抗美援朝的抗美援朝战士,他们用鲜血谱写了壮丽的诗篇,和朝鲜人民结成了牢不可破的战斗友谊。邱少云同志那种高度的组织纪律性,那种坚韧顽强的革命意志,那种高度的自我牺牲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邱少云是视纪律重于生命的典型代表。他的舍小己顾大局、爱国爱民、舍己为人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邱少云烈士将永垂不朽!在中外历史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正如中国已故的著名女书法家肖娴所书:“是真烈士,乃大英雄。”他那惊天地、泣鬼神的无私奉献精神,从50年代起就广为传扬,威振四海,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在他的精神鼓舞下英雄楷模层出不穷、雷锋、王杰……,特别是在98年的抗洪救灾的英雄的人民解放军为保卫国家的财产,人民的生命安全,涌现出了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绩,为党和人民又立了新功。
石壕红军烈士墓
基地简介
石壕红军烈士墓是重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綦江县革命传统教育和青少年德育教育的主要基地之一。
1935年1月7日,红军攻克黔北重镇遵义城,进行休整。中共中央决定于1月15日至17日,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为了保卫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红一军团红一师在政委刘亚楼指挥下,攻克娄山关,于1935年1月10日,攻占了贵州省桐梓县城。随即,红一军团林彪、聂荣臻、左权等军团领导派先头部队继续向贵州新站、松坎和重庆綦江方向推进。1月15日,红一军团一师二团在团长龙振文、刘瑞龙和政委邓华率领下,进驻素称军事要地的綦江县羊角乡(现属安稳镇)枫香树、大垭口、红稗土,扼守瑶龙山下川黔交界的酒店垭关隘,监视驻扎在川黔边境九盘子一带川军和贵州盐防军。
1月21日,红一军团直属队及一、二师8000多人在周恩来、董必武及军团参谋长左权、政治部主任朱瑞等率领下,以一师作前卫,二师作后卫从松坎出发。经箭头垭(渝黔边境交界处,有一条20多户人家的小街,其大部分归贵州省管辖,小部分归重庆綦江管辖)和黑镜塘,进入川境(现重庆境内),经滴水桥、两河口和麻沟垭,到达綦江石壕镇。当日上午,红二团也奉命从羊角出发经箭头垭分路向石壕进发。21日下午,红一军团到达石壕。
1月22日凌晨,红一军团从石壕出发经高石坎、梨园坝向贵州温水、良村、东隍等地进军赤水。中央红军过綦江保卫了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制造了红军主力攻打重庆的阵势,堵截了川军,摆脱了川军尾追计划,为后来的四渡赤水,完成红军战略性转移,创造了宝贵战机。红军长征经过綦江,牺牲了5名战士。一名是红军司务长。在箭头垭场检查红军纪律,用银元兑换苏区纸币时,为掩护受伤红军战士突围,落入松坎盐防军手中,于次日在羊叉乡(现属石壕镇)茅坝坪坎下的小垭口处英勇就义。
另有两名,是1935年二、三月间在石壕李汉坝漆树坪农民李树清家牺牲的姓刘和姓洽红军重伤员,由李树清等掩埋在油港咀岩洞前面。还有两名,是红军到达石壕时因伤势过重而牺牲的伤员。一名死于李汉坝的周家店子道旁,由农民王昌培等就地掩埋;一名死于石壕兴隆村,由当地农民杨玉林等将其生前所带军毯包裹遗体,掩埋于山疙瘩。
重庆市民族博物馆
重庆市民族博物馆,2004年9月建成正式对外开放,位于渝东南土家族苗族聚居区——黔江,是重庆市市首家民族博物馆。
历史沿革
重庆市民族博物馆建立在渝东南土家族苗族聚居区——黔江,是2003年建成的,是重庆市市首家民族博物馆。于2004年9月建成正式对外开放。
建筑布局
该馆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9265平方米,其外观独具土家建筑风格,博物馆设有历史厅、民居厅、服饰厅、礼仪厅、艺术厅、文物厅、书画厅。展厅介绍历史厅:介绍渝东南土家族和苗族的起源、生活环境以及土司时期和近现代的历史。民居厅:实物展示土家族的吊脚楼及生产生活用品。
服饰厅:有式样繁多、色彩斑斓的土家族苗族传统服饰和现代民族服装及精美的银饰。
礼仪厅:展示土家族的婚俗、葬俗以及宗教信仰等。
艺术厅:实物展出了织锦(西兰卡普)、织机、刺绣、蜡染、编织、雕刻、制陶等民间工艺品及图片展出了秀山花灯、摆手舞、薅草锣鼓、苗鼓等民间艺术。文物厅:陈列了新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工具、化石,战国时期的编钟、虎钮錞于等数十件精品文物。
书画厅:陈列了武陵山区各少数民族书画家精品。
重庆郭沫若旧居
基地简介
重庆郭沫若旧居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政治部第三厅和文化工作委员会旧址,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西永镇香蕉园村(全家院子),旧居占地面积10190平方米,建筑面积1566平方米,建筑风格为清晚期四合院,穿斗结构,小青瓦屋面,斜山式屋顶。
郭沫若于1938年12月抵渝,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1940年,国民党政府撤销第三厅,另成立文化工作委员会,郭沫若任主任。抗战时期,郭沫若在重庆领导文化界人士进行抗日宣传工作,全家院子逐渐成为当时大批文艺界人士活动的重要阵地。被毛泽东高度赞赏并列为延安整风学习文件的《甲申三百年祭》、《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就创作于此。在重庆期间郭沫若还完成了《屈原》、《虎符》、《高渐离》、《棠棣之花》、《孔雀胆》、《南冠草》等历史剧的创作。1946年5月,郭沫若离开重庆。
2000年9月,郭沫若旧居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列为直辖后首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3月,旧居修复工程正式启动,6月30日旧居主体工程竣工,并于9月7日正式对外陈列开放。
抗战时期,重庆是国民政府战时首都、世界所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和国共第二次合作的重要地点。重庆天宫府和赖家桥全家院子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及其后的文化工作委员会(简称工会)所在地,是重庆进步文化人士经常聚会的地方。三厅和文工会是负责开展文化宣传工作的机构,周恩来时任政治部副部长,郭沫若时任三厅厅长(文工会主任),阳翰笙任主任秘书,傅抱石为秘书。
三厅和文工会在中共南方局和周恩来的领导下,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利用这一合法机构,团结大后方文化界进步人士,结成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展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各种活动,宣传团结抗战,与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推动了大后方的抗战救亡运动和****运动,带来了文学艺术的空前繁荣,为新中国的建设奠定了基础。郭沫若(1892-1978),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著有诗歌集《女神》、《星空》,散文集《三叶草》。1938年12月27日,郭沫若来到重庆,先后担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和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周恩来同志的关怀下,他一直站在抗日救亡的前列,来宾国统区的进步文化人士开展抗日文化宣传工作和反独裁、争****的斗争。从1939年到1946年5月的8年里,郭沫若一直生活在位于沙坪坝区西永镇香蕉园村的居所里,并在此完成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的创作。
万州革命烈士陵园
基地简介
万州革命烈士陵园,始建于1998年,占地36平方公里,由纪念碑(亭)、大型英烈群雕、柱雕、英名墙、瞻仰广场、烈士事迹陈列馆等部分组成。万州革命烈士陵园是一处大型革命纪念园林,座落在重庆万州。张爱萍将军为陵园题词,作家马识途为烈士事迹陈列馆题写了馆名。2001年4月30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09年5月被中宣部评为第四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0年7月,被评为重庆市行风建设示范单位。
发展历史
随着三峡工程的兴建,为褒扬先烈,教育后人,原万县市人民政府(辖三区八县)将三峡库区水淹没线下近千座烈士墓和烈士纪念标志,统一迁建为万州革命烈士陵园。张爱萍将军为万州革命烈士陵园题写了园名。老革命、忠县藉著名作家马识途,应邀为烈士事迹陈列馆题写了馆名。
1998年万州革命烈士陵园在风景秀丽的太白岩下正式动工兴建,库里申科2002年7月建成正式对外开放。
陵园占地36亩,投资近千万元,由纪念碑(亭)、大型英烈群雕、柱雕、英名墙、瞻仰广场、烈士事迹陈列馆等几大部分组成。陈列馆大楼建筑独特大气,高26米、分三层,面积3500平方米,馆内除序言厅外,设有4个陈列厅,陈列展线380米,其展出珍贵的烈士图片、烈士遗物和历史史料5200余件。陈列以新颖、独特、大气的布展方式和较现代的陈列手段以及翔实的图片史料,全面真实的展示了万州各个革命时期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5000多名革命英烈的光辉业绩。
2002年7月1日,万州革命烈士陵园举行隆重的开馆仪式,万州区党政军领导和专家学者、各界人士参加了仪式并向革命先烈敬献花圈,参观烈士事迹陈列馆,瞻仰英名墙。
重庆张治中将军旧居
基地简介
成立后,该址作为该村小学用房,后为农舍,由于年久失修,损毁严重,岌岌可危。2003年以来,中共沙坪坝区委、沙坪坝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张治中旧居的修复工作。
2003年5月,区政府第8次常务会确定张治中旧居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沙府办发[2003]101号),并将张治中旧居纳入西部大学城园区总体规划。同年,沙坪坝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从土主镇三圣宫村有偿收回了土地产权。
2005年以来,区文广新局成立了资料收集组和实物征集组,四上北京、三下南京收集史料,并从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以及张治中子女、部属等处获取了大量鲜为人知的相关资料和实物。2006年,张治中旧居保护规划方案和施工设计方案通过市级专家评审,旧居修复工程被列为沙坪坝区2007年社会事业重大项目。
2007年4月,张治中旧居修复工程正式启动,同年10月,主体工程修复竣工。2008年1月,旧居正式对外陈列开放,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何鲁丽为旧居题写了馆名“重庆张治中旧居”。
张治中介绍
张治中一生主和,孜孜求和,曾为谋求国内和平殚精竭虑,不遗余力,即使明知不可为亦努力为之。毛泽东曾对张治中说:“你是真下希望和平的人。”建国后,张治中长期担任民革中央解放台湾工作委员会主任,他利用过去的亲朋故旧发表对台讲话和文章,为争取台湾和平解放和实现祖国统一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张治中是一个值得纪念的人。
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张治中说:“他这个人专做好事,做了许多好事。”邓颖超在为《张治中回忆录》所作的序中写到:“为人民做过好事的人,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文白先生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将世世代代为中国人民所纪念。”纵观张治中的一生,他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和平统一、与时俱进的思想和精神给后来的人们以深刻的启示。解读张治中,纪念张治中,对我们今天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上一篇:忠魂不泯 浩气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