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网站

  • 未认证

  • 机构名称: 延安红都红色文化培训中心
    机构地址: 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中心街十字延安旅游大厦4楼
当前位置:继续教育培训网> 高校继续教育培训> 延安红都红色文化培训中心> 培训动态>
培训动态
机构新闻
时政要闻
头条新闻
服务热线:
400-0815-589

新闻中心THE NEWS CENTER

红都故事会第四期《贺敬之--回延安》

发布时间:2019-09-05 10:40:43    浏览次数:1068     来源:延安红都红色文化培训中心

                      

    弘扬延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大家好,欢迎来到《红都故事会》栏目,我是延河。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这首飘荡在祖国大江南北、传唱了半个多世纪的《回延安》,是1956年贺敬之第一次回延安时写下的。延安,你用什么叩开了诗人滚烫的心扉,让诗人写下如此浓烈甘醇、让人无法忘怀的诗句?本期由延安宝塔山景区讲解员魏玉为大家带来《贺敬之—回延安》。


第四期故事讲述者魏玉

红都故事会第四期《贺敬之--回延安》

延安宝塔山景区讲解员

贺敬之--回延安


大家好,欢迎来到红都故事会栏目,我是本期的讲述者魏玉,我为大家讲述的是—《贺敬之—回延安》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这首飘荡在祖国大江南北、传唱了半个多世纪的《回延安》,是1956年贺敬之第一次回延安时写下的。

延安,你用什么叩开了诗人滚烫的心扉,让诗人写下如此浓烈甘醇、让人无法忘怀的诗句?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走进诗人对延安无限眷恋的情感世界。

贺敬之生于1924年。他的家乡位于今天山东省枣庄市,是一个名叫北洛村的小村庄。那时候,抗日战争还没有全面爆发,但是日本已经占领了整个东北三省,民族救亡的呼声已经遍及华夏大地。1937年,13岁的贺敬之考入兖州简师,可是山河破碎,国土上已经没有一块能放下课桌的净土,他的学校也被迫南迁。不久,台儿庄战役打响。他的家乡不是战场,却是军队来往和难民逃亡的所经之路,从他们口中,贺敬之了解到了战争的惨烈情况。年少的贺敬之决定去寻找母校。他和五个要好的同学经过一番艰险之后在湖北武汉找到了母校。1938年,国民党军队从武汉撤退,流亡学校也随之转移。在流亡的路上,他读了《大众哲学》、《新华日报》等进步书刊,了解了红军是怎么长征的,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是怎样一所学校,贺敬之的革命意识进一步增强,心中也有了奔向延安的想法。

1940年,怀揣着对理想的追求、对延安民主和革命的向往,悄悄的踏上了北上的征程。延安的一切在贺敬之的眼中是那样的新鲜,潺潺的延河水,巍巍的宝塔山,满脸笑容、身穿灰色军装的人们,这一切把他领入了一个新天地。到延安不久,贺敬之考上了鲁艺。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舒展着自己的诗情。那时候,延安经常举行一些诗歌朗诵会,贺敬之很喜欢参加这样的活动,他写出了《自己的睡眠》、《十月》、《雪花》等诗歌。1941年,日本侵略者疯狂地对根据地进行扫荡,国民党掀起了反共高潮,受时代的影响,贺敬之的创作视角逐渐深入到阶级的苦难中,他接连不断地写出了许多关于农民题材的诗篇,《小兰姑娘》、《红灯笼》等作品赢得了大家的喜爱。但是对贺敬之创作活动产生巨大影响的是1942年毛泽东同志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发表后,根据地开始了新秧歌运动。秧歌剧《瞎子算命》《拖辫子》《周子山》,歌曲《南泥湾》都是他这一时‬期创作的。1944年他以真实故事为依据创作的新歌剧《白毛女》上演后,反响非常强烈,观众们不住地擦眼泪,哭成了一片。在那个年代,《白毛女》以它巨大的精神感召力使得千千万万受压迫、受剥削、受蹂躏的中国劳动群众产生强烈的共鸣,而且以其永恒的艺术魅力感染、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23岁的贺敬之因工作需要离开生活工作了6年延安。1956年3月,贺敬之陪同时任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回延安参加西北5省青年植树大会。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要他出一个节目。贺敬之答应大家,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夜里,他就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一边流眼泪一边写,写了一夜,吟唱不止,结果感冒了,嗓子失音了,唱不出来,便没有在晚会上唱。后来这个稿子在《延河》杂志上发表了,这就是著名的《回延安》: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的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语言朴实无华,感情却真挚动人——《回延安》曾经是那个火红时代的强音,感染过千千万万读者。

2001年5月,76岁的贺敬之又一次踏上了回延安的行程。他重上宝塔山,走进毛泽东主席当年发表《讲话》的杨家岭……面对那亲切的山坡窑洞,亲切的面容和乡音,亲切的庄稼和黄土,亲切的蓝天白云,头发已经花白的贺敬之感慨万千,由衷感叹:“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贺敬之一直牵挂着延安。2004年7月,《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大型展览在北京展出后,燃起了首都和全国人民革命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精神之火。7月5日, 80岁高龄的贺敬之来到展厅,看到了大量延安革命时期的照片和人物时,不由自主的再次默念起了自己的诗作《回延安》。当他得知延安的经济和文化都有着巨大成就时,心里长长舒出一口气,说:“看到这个展览,既感到亲切又非常激动,延安精神鼓舞着我的一生,我希望自己永远都做一个有延安精神的延安人。”


  联系方式:

             贺延河:13209285088、0911-2112199

             尚媛媛:18009116487、0911-2116285

             张宁宁:18809110289、0911-2123320

  联系邮箱:yananhongdu@sina.com

红都故事会第四期《贺敬之--回延安》



红都故事会第四期《贺敬之--回延安》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继续教育培训网声明】网站文章及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

干训热线
400-0815-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