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网站

  • 未认证

  • 机构名称: 延安红都红色文化培训中心
    机构地址: 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中心街十字延安旅游大厦4楼
当前位置:继续教育培训网> 高校继续教育培训> 延安红都红色文化培训中心> 培训动态>
培训动态
机构新闻
时政要闻
头条新闻
服务热线:
400-0815-589

新闻中心THE NEWS CENTER

红都故事会第十九期《南泥湾》

发布时间:2020-01-10 11:27:57    浏览次数:1053     来源:延安红都红色文化培训中心


弘扬延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大家好!欢迎来到《红都故事会》栏目,我是延河。“花篮里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南泥湾》是一首陕北民歌,也是一首经典的革命歌曲,在它产生的那个年代,这首歌曾激励了无数人,即使在今天,我们再听这首歌时,仍然能够从中感受到喜悦与激动的心情。那它是怎么产生的呢,它的产生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南泥湾。一起聆听由延安隆华花园酒店办公室主任李雨峰为大家带来的《南泥湾》。

第十九期故事讲述者李雨峰

延安隆华花园酒店办公室主任李雨峰

南泥湾

《南泥湾》是一首陕北民歌,也是一首经典的革命歌曲,在它产生的那个年代,这首歌曾激励了无数人,即使在今天,我们再听这首歌时,仍然能够从中感受到喜悦与激动的心情。那它是怎么产生的呢,它的产生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南泥湾。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国民党蒋介石调集几十万军队对陕甘宁边区实行了严密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并且扬言要“饿死八路军,困死八路军”。 当时的边区可以说是地广人稀,土地贫瘠,再加之当时连年的自然灾害,只靠老百姓担负起几万干部、战士和学生的吃穿用,实在是一件难事。毛泽东在《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的报告中也说过“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 在这严峻的历史关头,党中央、毛主席及时地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动员广大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1940年,朱德总司令曾多次亲赴南泥湾踏勘调查;1941年春,八路军第120师第359旅7000多名战士在王震旅长的率领下,喊着 “一把撅头一杆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口号,开进了荆棘丛生、虎狼出没的南泥湾。开始了“背枪上战场,荷锄到田庄”的垦荒屯田。 他们刚到达时,南泥湾是一片荒山野岭,被老百姓称之为“烂泥湾”,当年,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南泥湾呀烂泥湾,荒山臭水黑泥滩。方圆百里山连山,只见梢林不见天。狼豹黄羊满山窜,一片荒凉少人烟。”到达南泥湾后,没有地方住,王震带头与战士们一起自己动手搭茅棚,挖窑洞,在荒野上安营扎寨。

没有生产工具,他们就派人到处收集破铜烂铁,打造出犁、锄、斧子等工具。同时,王震还特意聘请了71岁的朱玉环为生产教官,并批准他参军,让各部队在生产上接受他的指导。 当时可以说,从干部到战士,从旅长到伙夫,一律参加生产,发生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最初,由于工具缺乏,需要两三个战士合用一把工具,所以战士们会换班休息,而718团的一位班长赵占奎却总是会在战友午睡时多开垦一些荒地,别人一天挖三分地,他却能够挖到八分以上,高度的生产热情和巨大的精神力量,不仅使赵占奎所在的班成为了全连的模范班,而且激励了全连最终开荒1700亩土地,大大超出了800亩的预期。 718团团长陈宗尧把团部搬到山顶上,白天劳动,晚上办公。一次他身患重病,大家劝他下山休息,他却说:“不完成党组织交给的开荒任务,宁死也不离开山头。” 政委左齐在战场上失去了右臂,不能拿镢头,四支队队长苏鳌也是身有残疾,他们俩便每天挑着担子给山上的战士们送水送饭。有一位战士叫王福禄,他在织布时,会左右开弓,手不停梭,一天织布达20余丈。

当时也经常开展开荒竞赛,718团的班长李位,在垦荒比赛中挥动4斤半重、7寸口面的大板镢,每分钟落地48次,11小时开荒3.67亩;719团的刘顺义又以4.1亩的记录超过了李位;而尹光普又以4.28亩的成绩超过了刘顺义;最后,郝树才创造了4.4亩的日垦荒最高记录。 还有二十几个50多岁的老同志也组成了一个垦荒队,大家称他们为老头队,也在开荒中干得热火朝天。.......大家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大生产运动当中。短短3年时间,经过全体官兵的共同努力, 硬是将荒无人烟的“烂泥湾”变成了“平川稻谷香,肥鸭遍池塘。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米粮川,好江南。三五九旅也因此成为全军大生产运动的一面旗帜。1943年2月,毛泽东主席亲自为该旅4位领导干部题词,并嘉奖了三五九旅全体将士。

自1942年起,南泥湾的巨大变化就吸引着许多知名人士前来参观访问,并写下了不少诗文作品。 著名爱国将军续范亭的《南泥杂咏》20多首诗作,著名诗人萧三的诗歌《我两次来到南泥湾》,诗人何其芳的散文《记王震将军》等,都对南泥湾垦荒的成就给予了高度赞扬。 1943年,陕甘宁边区军民大生产运动逐渐进入了高潮,作为“生产模范”的第三五九旅,更是名震边区。这一年,延安军民精心筹办了慰问品,并带上文艺节目,要到南泥湾去慰问第三五九旅全体官兵。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秧歌队在负责准备文艺节目时,就想到应该排练一个和359旅有关联的节目。 编创人员经过一番苦思冥想,终于构思出一个名叫《挑花篮》的秧歌舞,由8位女演员挑着8对花篮,伴着插曲在台上表演,这8位女演员中就有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的于蓝,插曲的最后一段就叫《南泥湾》。19岁的贺敬之接到为该插曲创作歌词的任务后,结合自己对大生产运动特别是359旅垦荒南泥湾的深刻认识和感动之情,充分酝酿、一气呵成写出了歌词,25岁的马可采用陕北民歌的调式,为它谱了曲。 秧歌舞《挑花篮》在南泥湾的慰问演出,受到第三五九旅全体官兵的热烈欢迎。王震旅长高兴地走上舞台,与该节目的演员一一握手,并与她们合影留念。歌曲《南泥湾》就这样诞生了。 后来,随着《挑花篮》在陕甘宁边区的巡回演出,特别是由郭兰英演唱之后,这首歌迅速在边区走红,并传遍全国。而一代著名歌唱家郭兰英的艺术人生也由此起步。

朋友们,南泥湾是中国共产党军垦事业的发祥地,也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官兵一致、同甘共苦”南泥湾精神的诞生地。学习弘扬南泥湾精神和延安精神,是一种传统继承,更是一种精神洗礼,让我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在真抓实干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做出贡献,让延安精神永放光芒,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我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继续教育培训网声明】网站文章及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

干训热线
400-0815-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