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延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大家好,欢迎来到《红都故事会》栏目,我是延河。延安,是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家园。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铭刻着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动人事迹。当时的延安烽火连天,条件艰苦,可是在一位爱国青年的日记本中写着这样一段话:“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剩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一大批的爱国青年和科技人才义无反顾,奔赴延安。华寿俊就是其中的一位。本期由延安科技馆辅导员李婵为大家带来自力更生的科学家华寿俊。
第十二期 故事讲述者李婵
延安科技馆辅导员
2018年荣获陕西省十佳科普使者称号、
“共话改革:我参与,我受益”演讲比赛三等奖
第三届陕西省科技馆辅导员大赛个人展品辅导赛二等奖
2019年“第六届全国科技馆辅导员大赛陕西选拔赛暨第四届陕西省科技馆辅导员大赛”其他类科学表演三等奖
延安,是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家园。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铭刻着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动人事迹。当时的延安烽火连天,条件艰苦,可是在一位爱国青年的日记本中写着这样一段话:“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剩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一大批的爱国青年和科技人才义无反顾,奔赴延安。华寿俊就是其中的一位。在当时,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的不断发展,宣传所需的纸张成为紧缺物资,于是,组织决定安排华寿俊夫妇研发造纸。接受任务后,华寿俊立即投入到造纸试验中。他把空的汽油桶砌成蒸煮锅,先后试过稻草、麦秆、高粱秆等原料,结果造出的纸张绵软易破,质量较差,而且这些原料都是陕北大牲畜的主要饲料,本来就不够吃,更谈不上当做造纸的原料。最终,他得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只有解决了造纸的原料来源问题,才能提高纸张的质量标准。在一次和陕北老乡闲谈时,华寿俊听到了一种叫“扯倒驴”的草,它的根须发达、纤维坚韧,毛驴腿脚被缠住都很难脱身。其实老百姓所说的“扯倒驴”叫做“马兰草”。它喜阳耐寒,生命力强,年年割,年年长,割的多,长得快,华寿俊想,这是多好的用之不竭的纤维原料啊,用它来造纸,一定有希望!中国历史上自古就没有关于马兰草造纸的记载,所有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都要靠自己去解决。选料、蒸煮、漂洗、打浆、抄纸……经过两个多月日日夜夜的不懈努力,最终造出的纸张平整光滑,马兰草造纸成功了!可是,天气渐渐转寒,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由于水渠结冰,造成洗浆困难,浆洗不净又产生抄纸困难。华寿俊同工人们一起,不顾冰天雪地,寒风袭人,破冰洗浆。冬天沟渠里的水小力弱,只能做第一次浸洗,华寿俊又和工人们跑到沟渠下坡两人高的小瀑布前冲刷。就这样日复一日,纸造好了,可他们的手,冻坏了。马兰草纸不仅解决了当时用纸困难的局面,更为《解放日报》的印刷、整风文献和党的七大文件提供了充分的纸张保障。朱德总司令曾作诗“农场牛羊肥,马兰造纸俏”来表扬他们的丰功伟绩。马兰草纸不仅为华寿俊同志赢来了“劳动英雄”的称号,马兰花香也随革命战争的历史万古流芳!朱德总司令曾与华寿俊亲切谈话时,请求他解决三个问题:军粮、军火和军装,并且特别叮咛华寿俊要开始考虑新中国成立后的国家科学体系问题。在朱总司令的鼓励下,华寿俊改进了挂面等食品的制作工艺;研制出用银取代汞的军事武器;用槐树叶子和植物种子等原料配制出红、黄、蓝等近十种染料,使边区战士穿上了黄色军装,换掉了灰色军装,成功的解决了军粮、军火和军装的问题。粗呢为裳,草纸为介,火炮为器,抗战烽火中的延安,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却形成了民主、科学的良好氛围。在边区科研人员的技术指导下,边区生产了步枪近一万支,子弹220万余发,手榴弹58万余枚,地雷上千万枚。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遇到的困难我们难以想象,但是这一组组数字,足以说明,抗战的胜利离不开像华寿俊一样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坚持和发扬延安精神,对党忠诚,对科技事业的执着奉献。延安的科技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日益发展壮大。这又何尝不是我国科技发展史的一个缩影?牢记历史才能不忘初心,善于传承才能继续前行。延安十三年翻开了新中国的壮丽篇章,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仍然在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