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记—古今名人在延安》
第一辑:古来英雄竟折腰
大家好!欢迎来到《英雄记—古今名人在延安》栏目。我是红都培训中心的牛蕊,今天我为大家讲述的是台湾籍爱国诗人丘逢甲登上黄帝陵的故事。
第十三篇 丘逢甲:登上黄帝陵的台湾籍爱国诗人
丘逢甲(1864-1912),台湾苗县客家人。字仙根,号仓海。光绪十五年进士,为工部主事。一生创作几千首诗,被梁启超称为晚清“诗界革命之巨子”。著有《岭云海日楼诗钞》等。
甲午战争失败后,腐败的清政府与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丘逢甲作为当时的清朝政府工部主事,曾挺身而出,“刺血上书”,反对割台。但慈禧太后卖国求荣,光绪皇帝软弱无能,根本不采纳社会各阶层的正确呼声。生于宝岛台湾的丘逢甲目睹了这一切,再也忍不住了,便只身秘密返回台湾,发动群众,组织青壮年,亲自率领“八千子弟”起义抗日,打击日本侵略者。在得不到清王朝支持的困难情况下,抗战经费严重不足,他“倾家财以为兵饷,不足则乞诸义士以助之”。他力倡自救,号召人们“人自为战,家自为守”。义军后因弹尽粮绝,在与日本侵略者血战二十多天后,孤军无援而失败。丘逢甲也被迫内渡,回到祖居地一一广东镇平(今属梅州市的蕉岭县)。
内渡回到大陆后,丘逢甲开始漫游祖国各地,以浇心中之块垒。到陕西后,在友人的提示下,他专程来到当时的中部县拜谒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陵。丘逢甲在黄陵住了6天,“日出登桥陵,深夜写诗文”。他想起和日本侵略者欲血奋战的日日夜夜,他想起无数中华好儿女前赴后继的壮烈情景,经常辗转反侧,不能成寐。一天深夜,丘逢甲脱衣而睡,又想起自己当初上书清朝政府,建议撕毁“马关条约”,可是皇上软弱无能,不采纳他的建议。想到这里,他一跃从床上跳下来,一拳砸在桌子上,打碎了茶具,震惊了县衙。县令不知发生了何事,赶忙来到丘逢甲住处,先从窗格往进看,只见丘逢甲披衣伏案,挥笔疾书。
在黄陵期间,丘逢甲先后写下《祖先》、《落叶恋根本》、《山河终一统》、《谁非黄炎孙》、《登黄帝陵》等8首诗词。抒发了他在台湾沦陷后的悲愤心情和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他坚信“大九州当大ー统”,台湾一定要回到祖国的怀抱。
他在《登黄帝陵》中这样写道:
天下汹汹党人死,神师一呼群盗起。
此时理乱都不闻,心醉君家老孺子。
欲为孺子吾不能,短衣匹马秋呼鹰。
袖中一卷英雄传,落日来登黄帝陵。
丘逢甲在《落叶恋根本》中吟道:
天下万山祖,其名曰昆仑。
昆仑有南支,万里趋越门。
人生亦有祖,谁非黄炎孙?
归鸟思故林,落叶恋根本。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丘逢甲非常赞同这一革命行动,并从客居地星夜赶到武昌,参加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南京政府。丘逢甲毕其一生精力,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