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继续教育培训网院校库!
继续教育培训网首页5月26日,江苏省教育厅办公室印发《江苏教育工作简报》第13期,以《南京理工大学坚持以“名师工作室”为引领 创新基层教学组织模式 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为题,介绍了我校名师工作室相关做法。简报全文如下:
南京理工大学秉承“以人为本、厚德博学”办学理念,坚持以名师工作室为引领,充分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创新基层教学组织模式,助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一、学校、学院、名师“三级联动”,建设新型基层教学组织
学校按照“名师+团队”模式创新组建名师工作室,汇聚专家智慧,培育营造乐教善教卓越教学文化,打造教学交流平台和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基地。一是顶层谋划引领。学校将名师工作室作为重要的基层教学组织,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并通过年度重点工作和重点项目逐步推进,整合校内外多方力量持续进行建设,对学校教师培养安排进行统一部署。近三年,学校新获国家教学名师1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3个、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1个。二是学院支持助力。学院从人员和场地等方面,对名师工作室给予大力支持,为工作室配备秘书,提供充足的教研活动用房及相关办公设施,创造了良好的工作条件与环境,为名师工作室作用发挥提供了实体化阵地。三是名师担当推动。近三年,学校4位国家级教学名师分别领衔组建“耕耘坊”“知新坊”“勤思坊”“至善坊”名师工作室。此外,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工业文化研究中心为载体建设了“求真坊”名师工作室,以江苏国际知识产权学院为载体建设了“行知坊”名师工作室。目前,全校所有国家级、省级、校级教学名师均纳入名师工作室,并集结汇聚近百位热心教学、潜心教学的中坚力量。
二、定位、特色、制度“三位一体”,健全组织运行机制
学校坚持名师工作室学术性定位,支持不同工作室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并不断健全制度配套,使其更具适应性、多样性和灵活性。一是强化学术定位。学校将名师工作室定位为跨院系教学学术共同体,坚持学术性定位,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教学研究、教学设计、教学改革等方面发挥咨询指导作用,引导教师研究教学、反思教学、改进教学,助力教师专业化发展。名师工作室以教学活动为本体,围绕个性化人才培养、跨学科课程建设、研究性教学方法、多元化教学评价等开展研究,通过研究先行,凝练共识。近三年,名师工作室相关成员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等期刊发表研究论文23篇。有力推动了学校“基础+进阶”课程体系构建、项目式教学改革等工作。二是强化特色发展。学校支持名师工作室根据自身定位和团队理念,锤炼特色,错位发展。如“耕耘坊”名师工作室尊崇“耕耘勤为先、教育法为重”的理念开展教法研究,关注青年教师和青年学生成长;“至善坊”名师工作室秉承“追求卓越、止于至善”的宗旨强化思想引领,促进军工文化与工程教育融合;“求真坊”名师工作室与专业学院“1+1”结对,通过集体备课、思政研讨、课程共建等推进思政课与专业课同向同行;“勤思坊”名师工作室注重理实结合,开展跨学科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指导,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知新坊”名师工作室发挥公共基础教学实验中心优势,强化跨学科合作,推动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衔接、互融互通;“行知坊”名师工作室深研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三是强化机制保障。学校建立健全完善名师工作室建设长效机制,印发《南京理工大学名师工作室管理办法》,明确组建模式、工作职责、保障措施、考核评价等制度要求。各名师工作室进一步细化完善议事决策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教研活动制度、听课评议制度,确保名师工作室发挥作用,运行高效。此外,学校将名师工作室建设纳入“本科教学改革与建设工程”统一管理,以四年为一周期进行专项建设,每个名师工作室每年投入经费5-8万元,支持开展校际交流、院本教改研究、教学共同体构建等工作,有力促进名师工作室创新发展。
三、培训、咨询、评价“三管齐下”,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学校坚持“兼顾全面、突出重点,整体提升”原则,注重名师工作室教学培训的常态化、教学咨询的精准化和教学评价的多元化。一是教学培训常态化。学校依托名师工作室打造“紫金教学论坛”品牌,特邀知名教授学者来校交流,年均开设40余场,受训教师1200余人次。校内教学名师率先垂范,开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对策及路径”“不同维度看‘金课’”“课程思政主线的构建与实践”“积极投身专业建设,努力成为‘四有好老师’”等讲座,激发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近三年,学校获省部级及以上教学奖励117人次。二是教学咨询精准化。针对不同类型教师,名师工作室提供全周期教学咨询,促进教师分类发展。对于新聘教师,进行教学资格认证辅导,严把教学“准入关”。对于青年教师,开展教学研讨、教学观摩、竞赛指导,夯实教学基本功。对于骨干教师,推动教改研究,鼓励教学创新,助力教学学术成长。针对不同教学环节,名师工作室提供全过程教学服务,用“解剖麻雀”的方法对教学各环节进行分解,从教学板书、课堂导入、课中提问、思政融入等环节开展专题咨询,解决教师个性需求。2021年,名师工作室对教师的个性化指导就达550余人次,帮助121名教师通过“教学关”。三是教学评价多元化。在名师工作室试点的基础上,学校自2020年推广开展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改变过去学生为主体的单一评价方式,优化调整为学生、同行教师、校外专家、督导/领导“四位一体”多元评价方式。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更加突出过程性,关注学生成长和教学常态,营造了良好教学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