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继续教育培训网院校库!
继续教育培训网首页今天分享化工学院姜艳军、机械工程学院张明路老师的故事,一起走进他们“坚守育人初心”的“非凡十年”。
化工学院姜艳军老师
工学并举 师心至善
十三年如一日,自2009年9月参加工作以来,姜艳军老师始终奋战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一线,用真心守护学生生活、用真情温暖学生心田、用知识引领学生成长、用行动点亮学生未来,以一颗至善心,行一世师者路。
敬业无悔心不改 教书育人至真纯
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姜艳军老师时刻践行着“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标准。十三年来,他始终承担本科生、研究生的主干课程教学工作,以扎实学识和前沿研究支撑高水平教学,积极将学科前沿知识和产业最新发展融入教学内容,将科技创新思想与最新成果案例引入课堂教学,创新思政教育新思路,成立“润物无声、立德树‘化工人’课程群”,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着力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创新拔尖人才。
姜老师作为全国石油和化工教育优秀教学管理人员,连续八年获河北工业大学本科课堂教学质量优秀奖、研究生课堂教学优秀奖等奖项,以及天津市新长征突击手、河北工业大学建校115周年“工大双献之星”等称号。他助推的“工学并举、四位一体、化工+X”多学科融合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分别荣获第六届中国石油和化工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和河北省教学成果奖1项,为服务区域经济绿色发展提供合格人才和科研支持。这项建设成果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该方案被同行高校尤其是京津冀高校广泛采用和借鉴,推进了区域化工类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
作为化工学院副院长,他还负责学院教学方面的工作,院内“化学工程与工艺”等6个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专业获批河北省一流专业建设点,3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1个专业完成工程教育认证专家入校考察。化工过程节能减排与资源利用教师团队获首批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3个教师团队获得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门课程获得省级一流课程,2门课程获得河北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相关成果荣获河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学院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普遍提高,近5年学院获得各类国家级学科竞赛奖励30余项,连续八年获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全国一等奖;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已成为京津冀化工行业优质人才培养基地。
自主创新倾热血 科研育人结硕果
面对京津冀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关键、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和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姜艳军老师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在绿色生物制造和生物催化与转化研究领域取得了国内外同行认可的学术成就。他主持国家自然基金等国家级课题、省部级课题和企业委托课题20余项,发表SCI论文120余篇,其中JCR二区以上60余篇,申请专利30余项、授权16项,荣获河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科学技术奖杰出贡献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个人)、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五)、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五)、天津市食品学会食品科技创新奖一等奖(排名第一)等奖励;入选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第一层次、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河北省高校百名优秀创新人才、天津市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青年科技优秀人才、河北省首批青年拔尖人才以及连续两年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等。
姜老师主张教师要做大学生的引路人和经验提供者,让学生少走弯路,对学生严格要求而不失关爱,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他所指导的学生分获全国生命科学竞赛国家一等奖、“挑战杯”省级特等奖、河北省研究生科技创新课题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国家级重点课题立项等。
产学研企搭桥梁 工学并举报社会
为强化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责任担当,姜艳军老师积极投身京津冀区域化工及相关行业建设,并始终贯彻工程教育思想,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姜老师带领本专业师生组成的团队进驻企业生产一线,发挥河北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的领先优势,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并充当企业与政府、企业与企业间的桥梁,做到人才培养依托产业需求,学校资源惠及行业企业,充分发挥“工学并举”的优良办学传统,将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工程教育与经济建设相结合,并且通过校企协同确定培养方案、在科研合作中挖掘教学案例,突破学科壁垒,构建了多层次、全方位、一体化的校企协同特色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他指导研究生与河北精晶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产品荣获河北省高新技术企业协会科学技术二等奖,与益倍生物集团开发的功能食品先后获得天津市“专精特新”产品、天津市“重点新产品”、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植物提取物产品创新奖”,每年创造利润超千万,通过这一个个的产学研企合作项目,促进本科生和研究生就业率稳步提升。用人单位对他所引领的相关毕业生均给出“专业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评价,他们在各自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展现出扎实的理论功底、优异的专业素养、极强的创新能力和“大化工”意识。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姜艳军老师将继续坚守初心,牢记使命,注重学生全方位培养,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加快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促进产学研企深度融合,勇做新时代教育教学和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机械工程学院张明路老师
创新为本 德润人心
致力于让技术突破落实到应用层面,让高校成果服务于社会需要,张明路老师长期深耕于智能特种机器人领域。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他以己身为表率,践行着“兴工报国”的办学传统和“勤慎公忠”的校训精神。
温和严谨 春风化雨
张明路老师是河北工业大学教授,也是博士生导师。多年来,他以温和的处事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培育了一大批硕士、博士研究生,接续传承,他的一部分学生毕业后做出了与张老师同样的选择,在祖国各地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服务于河北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还有一部分就职于中科院、中船重工船舶研究院、中国汽车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所,潜心于卓著的工程研究工作;有的深入中车集团、西门子集团等企业就职,从事工程技术的实施及创新。
张老师自1988年从教,至今30余载。作为一名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一线教师,他将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首创精神、创新能力和开拓他们的国际视野,可谓是春风化雨育桃李,报效祖国心不移。
解“危”“救困” 求实创新
张明路老师用“关怀生命,以人为本”来概括他的研究初衷。他在国内率先自主研发了化学危险品预警与检测与修补HEBUT系列移动机器人系统,突破了机器人车、手、视觉协调技术、室外泄漏源实时搜寻技术,获得发明专利10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系列机器人已在石家庄化纤有限公司、新疆克拉玛依炼油厂等石化企业实地应用,取得了良好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有效减少了危险环境下工作人员的暴露。
针对灾后搜救信息不足的现状,他们还研制了地震救援机器人,该机器人采用复杂地形适应性机构,可产生被动自适应行走,获得了极强的通过性能;同时携装GPS/惯导模块、常规视觉模块、红外视觉模块、生命体征探测模块、气体检测模块和双向语音模块等多种功能模块,针对各种“困难”任务需求,高难度施救,力求保障人的生命安全,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迎“难”而上 不畏“山”“海”
没有一项科研是一帆风顺的,张明路老师在拓荒与奋进中,与团队成功研发了系列除锈机器人、喷漆机器人以及核电检测机器人,解决了远洋船舶、化工储罐的防腐检测、核辐射环境以及有毒有害等“困难”作业流程,这些技术已在中石化镇海炼化分公司、山海关造船重工公司以及青岛北海船舶重工等企业进行了循环工程验证;核电检测机器人已在大亚湾核电站、防城港核电站示范应用,并已装备于福建宁德核电站,持续服务于人员“难”于操控的场所。
在高山之巅,风电塔筒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给人类带来了清洁的能源。但风电塔筒的日常维护则给技术工人带来了许多麻烦。张明路老师研制了高山环境风电塔筒作业爬壁机器人,配合变曲率自适应履带移动技术,可实现在大曲率乃至曲率多变的大型连续导磁壁面上的可靠灵活运动,同时搭载高清摄像机、涡流探伤仪等无损检测设备,实现“高空”维护检测作业任务,保障作业效率并切实实现了安全保障。
随着各项技术的不断突破,张明路老师带领着一支“无往不利”之师,实现了多项国内外领先的技术标准和应用成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新闻链接:
张明路,工学博士,河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入选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二层次人选;2012年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主要研究方向为特种机器人技术,近年来主持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10余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EI检索60余篇。张明路教授组建了扎实勤奋的科研团队,经过20多年的刻苦攻关,针对各类典型非结构化环境,研制了一系列集智能化、立体化的机器人作业系统,其研究成果分别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他带领团队致力于智能特种机器人技术的全方位研发及工程应用,取得了意义非凡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