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继续教育培训网院校库!

继续教育培训网首页

广州大学继续教育培训

咨询电话:
400-0815-589
当前位置:继续教育培训网> 高校继续教育培训> 广州大学> 机构新闻>
培训动态
学校新闻
时政要闻
头条新闻
服务热线:
400-0815-589

在线获取继续教育培训方案

  • 培训主题:
  • 参训单位:
  • 参训人数:
  • 联系人:
  • 联系电话:
  • 验证码:
  • 备注:

新闻中心THE NEWS CENTER

《自然-化学》杂志发表广州大学科研团队最新研究成果

发布时间:2020-04-15 11:04:13    浏览次数:508    来源:广州大学 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

日前,我校大湾区环境研究院王平山教授团队联合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美国Argonne国家实验室等科研团队,在构建超大二维网格状分子结构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模仿蛋白质折叠与自组装的配位作用构建了二维六边形蜂窝网格状且尺寸达到约20纳米的金属有机超分子。国际化学类期刊《自然-化学》(Nature Chemistry)全文发表了这一研究成果“Intra- and intermolecular self-assembly of a 20-nm-wide supramolecular hexagonal grid”(基于分子内-外自组装的20纳米网格超分子)。广州大学为第一通讯单位,大湾区环境研究院青年教师张哲为论文第一作者。

第一代(左)和第二代(右)蜂窝网格结构超分子

自组装是一种由基本结构单元基于非共价作用自发形成有序结构的过程。该现象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如蛋白质、核酸等。在诸多非共价作用中,配位键由于其良好的方向性和可逆性尤其受到超分子化学家们的青睐。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配位作用导向的超分子自组装在构建二维、三维结构及超分子聚合物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展。然而,受限于合成与表征,构建超大(10-100 nm)并具有特定形状和尺寸的分立二维结构依然充满挑战。

运用电喷雾电离-离子淌度质谱(ESI-MS)确定了该网格状超分子的分子量达67,000 Da以及异构体的化学组成。基于溶液态或气态的超分子结构及异构体表征具有重要的意义,广州大学科研团队通过与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合作,利用超高真空低温扫描隧道显微镜(UHV-LT-STM)诠释了“折叠”与自组装的过程。进一步运用扫描隧道谱学(STS)在亚分子水平对外围的金属结点进行了区分,确定了不同金属有机三联吡啶配体中钌和铁的能带间隙分别为2.8 eV和2.5 eV,从而成功确定了每个金属原子的位置。

Ag(111)表面折叠和自组装结构的STM成像及网格结构超分子异构体的扫描隧道谱学(STS)表征

该工作首次实现了20纳米尺寸二维分立金属有机超分子结构的构建,并运用超高真空低温扫描隧道显微镜成功观察到分子结构。此外,该工作通过凝聚态下局域态密度的测量实现了亚分子级别的异构体表征,为单分子器件及单分子存储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能。

(供稿:大湾区环境研究院 编辑:杨春荣)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继续教育培训网声明】网站文章及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

咨询热线
400-0815-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