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继续教育培训网院校库!

继续教育培训网首页

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培训

211 双一流
咨询电话:
400-0815-589
当前位置:继续教育培训网> 高校继续教育培训> 南京师范大学> 机构新闻>
培训动态
学校新闻
时政要闻
头条新闻
服务热线:
400-0815-589

在线获取继续教育培训方案

  • 培训主题:
  • 参训单位:
  • 参训人数:
  • 联系人:
  • 联系电话:
  • 验证码:
  • 备注:

新闻中心THE NEWS CENTER

校领导赴省内各实习学校指导师范生教育实习工作

发布时间:2020-12-11 10:38:28    浏览次数:389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 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

9月至11月,我校2017级15个师范专业共921名本科实习生在省内13个地市38所四星级高中和6所优质初中开展了为期11周的教育实习实践活动,我校2019级169名教育硕士研究生也在省内外39所优质初高中展开为期三个月的教育实习活动。教育实习作为师范生培养的关键环节,历来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11月1日至17日,校党委书记胡敏强,校长陈国祥和其他校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在校办、教务处、学工处、研究生院、教师教育学院党委等部门及学院负责同志陪同下,分别带领有关职能部门和师范生培养学院的相关人员分赴南京、镇江、常州、盐城、扬州、泰州、苏州、淮安、宿迁、无锡、南通等地巡视指导教育实习工作,并与实习生座谈。

在各地召开的座谈会上,实习学校负责人各自介绍了过去二个多月实习工作的开展情况,并对我校实习生的刻苦钻研、辛勤付出和良好表现给予了肯定。实习学校一致认为,我校实习生基本功扎实、专业素质高,实习过程中严于律己、虚心好学、善于思考,富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能够积极完成自身教育实习工作,全心投入到实习学校的各项工作中。通过此次的实习,实习生的知识得到了检验,能力得到了提升,各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实习生代表从学科教学实习、班主任实习、指导教师指导、参加教研活动、开展公开课和汇报课、实习小组工作和实习体会感悟等方面做了详细汇报,分享了在两个多月的实践实习活动中,从初上讲台的忐忑不安到渐入佳境的心路历程,切实感受到了在教态、语速、板书、提问技巧、与学生互动等各方面的显著提升,在与中学生的相处中收获了教师职业幸福感,并对实习学校的悉心安排与指导表示了由衷感谢。

胡敏强就地方教育局和实习学校为实习生提供的良好实习环境和精心指导表示了感谢,对我校各界校友在基础教育岗位的优异表现感到自豪。他引用任正非的“以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的名言表达了对师范生培养的基本看法,坚定了我校联合实习学校协作育人、共同进步的信心。他指出,我校师范生教育要坚持学科基础为先,改革师范生培养中的机制问题,坚持教师教育的办学特色。作为一所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高校,我校的定位是要培养最优秀学校的优秀教师,通过加强师范生学术性培养和开展教育硕士卓越教师培养项目等方式,进一步推进教师教育改革;他向实习学校简要介绍了我校推行教师教育改革的相关情况,表示将在一流的学术性基础上培养一流的师范生,将教师教育放在南师“重中之重”的位置上做实做好。胡敏强肯定了实习生的努力和付出,并真挚祝愿实习生实习顺利,每位同学都收获满满。

陈国祥在与实习生座谈时表示,真心感谢实习学校对南师实习生切切实实的关心,以及对我校教育实习工作的大力支持,期待我校和实习学校之间进一步加强合作,共担使命。他说,在实习进行期间看望实习生、巡视实习情况是南师大的一个传统,也体现了学校对教育实习的高度重视,保证师范生教育质量是我校一直的追求。他从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国家对教学提出的新思路出发,认为现阶段高校师范教育要为引领国家高质量发展做出努力。他鼓励各位实习生要更加努力学习,因为现在的实习生行将成为新教师,将来会影响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陈国祥对实习生的工作表现给予了肯定,表示同学们在交流中的姿态和气质体现了南师大学生应有的素养,同时也指出我校的实习生还应具备吃苦精神,自觉培养对教育的情怀,要对学生们充满爱心。陈国祥指出,我校在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迈进过程中,始终不忘初心,坚持和发扬教师教育优良传统。希望实习生们励志做一名人民教育家,时刻谨记我校“正德厚生,笃学敏行”校训和立德树人的教师使命,全面发展,提升专业素养、培养教育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和拥有宽广胸怀。

在各地座谈会上,其他校领导也都向实习学校对我校实习生的精心周到安排和耐心细致指导表达了感谢,对我校实习生在实习中取得的优异成绩感到欣慰,并对实习生提出要求和期望,希望各位实习生以教育实习为起点,不断积累经验,早日成为基础教育主力军,成就未来的教育家。

李久生强调,教师要具备自己的教育理念,读懂每一个学生。他鼓励实习生向课堂学习、向指导教师学习、向中学生学习、向实习同学学习。要学习鲜活的案例、成功的经验、现实的需求、管用的方法,进而成为人民满意的教师。通过多想、多思、多练,不断提升个人教育素质。李久生指出,“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要有人民满意的教师和校长,有人民满意的教师和校长才能培养出人民满意的学生,共同组合成人民满意的教育。

尚洪波在实习生座谈会上指出,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应该有做未来教育家的理想。为了成就理想目标,首先要掌握专业知识,拥有很好的专业基础;其次是要多学科涉猎,掌握心理学、教育学等基础知识并融会贯通,努力学做全学科教师;三是要适应时代发展,掌握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和教学方法。他叮嘱同学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成长,深入了解中学的实际需要,特别是要了解新时代中学对优秀教师的素质要求,做到走上教师岗位后不但站得上讲台,还能站得稳讲台、受学生欢迎、得到家长爱戴。

田立新在听取实习学校关于教育实习实践的情况介绍后表示,教育实习是教师技能养成的重要环节,同学们在实习期间慢慢学到了作为一个熟练老师需要掌握的技能,通过实践切身体味到掌握教师基本技能和工作方法的重要性,为未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了一个非常坚实的基础,同学们也由青涩走向成熟。他鼓励实习生同学要总结实习经验,加强与实习学校的交流,坚定扎根祖国教育事业的信念。

缪建东对实习生提出几点殷殷嘱咐:一是要懂得感恩,感恩这个最好的时代、最好的实习学校、有着教育信仰的指导老师和活泼可爱的学生,只有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才能更好地去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二是要懂得编织美好、编织希望,要善于发现美和一切美好的东西,要教会学生真善美;三是要学习老师们的教学风范,备教材、备方法、备学生,对学生要有客观准确、清晰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他指出,教育事业是一项美好的事业,能够影响和帮助更多的人,引领社会向着光明的目标迈进。实习生要细心观察、大胆锤炼,做好总结和反思,使教学回归教育初心,让实习阶段的学习为终身发展打下底色。

张序余在座谈中要求实习生深刻感悟实习学校深厚的历史底蕴,他对同学们提出了几点要求:基本功要更扎实、应变能力要更强、锤炼出更多的教学技巧。作为新时代准教师,要多听多看多学,认真反思、体悟、感受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促进理论与实践不断升华。

陈治松在与实习生的交流中,愉快地回忆起自己的学生时代和实习时光,强调了教育实习对于实习生的职业生涯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他认为,通过实习:一是要培养情怀,指出“一个人最大的幸福和幸运是做自己喜欢的事,还有报酬”;二是要求“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所以要知道自己不足、认识和正确对待自身的不足;三是要尊重师长、尊重同学、虚心学习,把南师精神发扬光大。

张连红对实习生取得的成绩表示了充分肯定。他说,从实习汇报中感受到,同学们已能有意识地进行从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变,将来还要进一步实现优秀教师的转换;大家意识到了做一名合格教师的不易,现在做一个让学生喜欢、让家长认可的教师,难度也是越来越高,通过教育实践时更能深化这种认识,有压力就有动力;同学们在发言中感受到了教学要有针对性、要因材施教,意识到了对于不同的同学要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表达方式来教学,学会了对课程重点的解读,这都非常重要的。他要求同学们要从实习学校营造良好实习实践氛围的用心、精心和爱心中,体会百年名校的教育气息;通过每一个细节,体会教育的最大理念——爱的教育。他强调,我国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才的竞争才是最根本的竞争,实习生要敢于创新,不怕艰辛,学会面对社会需求、适应各类竞争,不断取得让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的成绩,这样才能享受作为人民教师的幸福。

贲国栋在实习生座谈会上简要回顾了我校教师教育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师范教育在新时代的新发展、新需求和新反思。他指出,新时代的育人理念不是空泛的概念,同学们要通过教育实习深刻理解,它就实实在在扎根在基础教育的土壤里;大家要透过实习学校的关心、呵护、指导,以及日常教学与管理,来理解教育情怀是什么。他说,与孩子们在一起不应只是专业知识上的传授,还要有充分的情感交流,要引领及影响他们的成长,教师自身必须要有非常厚重的专业精神,这也是师范教育所要面对的。他要求同学们要珍惜这种实习机会和实习机遇,让它成为今后走向职场人生的一个非常好、非常高、非常实的起点、基点和支点,成为人生财富。他特别提出,同学们需用头脑去思考和学习,树立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的育人理念;每个实习小组在实习结束时,都应将实习中学的育人理念和特点整理出来,进行交流、分享、分析、比较,将来不但要成为优秀的教师,还应成为优秀的教育领导者。

2020年的教育实习工作已经进入尾声,希望各位实习生都能对教育实习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进行归纳、总结和反思。相信实习生们通过各自的努力,日后在工作岗位上一定会成为一名真正的“四有”好老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继续教育培训网声明】网站文章及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

咨询热线
400-0815-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