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地区分站: 更多
400-0815-589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名师名家

—————— 名师名家阵容 ——————

专业标准、行业标杆、权威推荐

龙大轩 西南政法大学

龙大轩,男,汉族,1965年3月生,重庆梁平人,法学博士,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履历1981.9-1985.7:西南师范学院历史系学习,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5.9-1988.7:西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学习,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88.7-1991.10:西南政法学院法律系任教,评为法学讲师1991.10-1994.6:宁夏高级人民法院工作,任正科级助理审判员1994.6至今:西南政法大学工作2001.9:评定为法学副研究员2005.9:破格晋升为法学教授2003.9-2006.7:攻读刑法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付子堂 西南政法大学

付子堂,男,汉族,1965年生,河南南阳新野人,中共党员,北京大学法学博士,武汉大学法学博士后,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主持学校行政全面工作。主管党政办公室(督查办、保密办、安稳办)、发展规划办公室(“双一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高等教育研究所)、依法治校法律事务部、审计处。主管国家安全与保密工作、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继续教育和培训、离退休工作、工会和体育工作。联系行政法学院(监察法学院)。【主要学习经历】1981年9月,考入西南政法学院,先后获该院法学学士学位和法学硕士学

蔡斐 西南政法大学

个人介绍:西南政法大学法治新闻中心主任、西南政法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教育部网络教学名师。研究方向:研究成果:《抗战新闻编辑思想与实践的历史考察》,《传媒》,2020年第1期;《中国共产党抗战大后方新闻舆论工作研究的回顾与前瞻》,《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19年第1期。承担课程:新闻评论学、新媒体实务、新闻法规与职业伦理。

邹东升 西南政法大学

个人介绍:西南政法大学法学硕士、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行政管理学博士,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国家治理与法治政府方向博士生导师、方向带头人,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博士后合作导师,重庆市重点一级学科公共管理学科带头人、重庆市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市级专家,重庆市第三批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兼任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社会稳定与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西南政法大学中国信访与法治中国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理事、全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理事、重庆市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重庆市政治学会副秘书

地区查询

沈四宝

沈四宝

上海政法学院

沈四宝,出生于1946年9月,上海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大学法学院院长,第二届教育部社科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法学评议组成员,中国法学会国际经济法研究会会长、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委员、副主席、仲裁员,北京市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北京市华贸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北京市政府法律顾问。

陆钟武

陆钟武

东北大学

陆钟武(1929.10-2017.11.27),出生于天津市,中国冶金热能工程学科创始人、工业生态学开拓者、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46年陆钟武从重庆南开中学考入南京中央大学;1950年毕业于大同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53年从东北工学院研究生班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钢铁冶金系副主任、主任、热能工程系主任;1984年担任东北工学院院长;1986年担任冶金热能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年获得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004年获得第五届光华工程科技奖

王国栋

王国栋

东北大学

王国栋,1942年10月2日出生于辽宁大连,压力加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6年王国栋从东北工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鞍钢小型厂工作;1978年考取了北京钢铁研究总院硕士研究生;1981年硕士毕业后进入东北工学院任教;1988年加入九三学社;1991年开始先后担任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北大学)副主任、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国栋长期从事钢铁材料轧制的理论、工艺、自动化方面的研究,在板形理论和板形控制、热轧板带组织

张进德

张进德

上海政法学院

张进德,1980年生,山东邹平人。法学博士,现为上海政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任诉讼法教研室主任,诉讼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市法学会人民调解法治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刑事诉讼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司法制度与司法改革。在大学讲授刑事诉讼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和司法制度课程。曾经获得上海政法学院"教学示范岗"、"优秀科研奖"、"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等荣誉奖励。国内著名司法考试培训师,北京万国学校独家签约教师,主讲民事诉讼法,曾多年参与国

柴天佑

柴天佑

东北大学

柴天佑,1947年11月20日出生于甘肃省兰州市,控制理论和控制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大学自动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冶金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1] 。1980年柴天佑从东北电力学院毕业并考取东北工学院工业自动化专业研究生,先后获得硕士、博士;1985年从东北工学院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担任国家冶金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沈阳)主任;2002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 ;

张嗣瀛

张嗣瀛

东北大学

94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机械系。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至1959年在苏联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进修。历任东北工学院教授、工程力学系主任、自动化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自动化学会第四届常务理事。长期从事运动稳定性、最优控制、微分对策等理论研究工作。撰有《有限时间区间上的运动稳定性》、《最优控制》等论文,著有《微分对策》。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闻邦椿

闻邦椿

东北大学

闻邦椿,1930年9月29日出生于浙江杭州,浙江温岭人,机械动力学和工程机械专家、力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振动利用工程”学科的开拓者。闻邦椿于1957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今东北大学)机械系,后历任东北工学院机械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东北大学工程机械研究所所长。闻邦椿长期从事振动机械理论的研究及新型振动机械的研制工作,为发展中国的振动机械事业作出了贡献,他在机械动力学与转子动力学、非线性振动的理论及应用、机械故障的振动诊断及工程机械的工作理论等方面也取得了成果。

裴钢

裴钢

同济大学

裴钢,男,1953年12月生于辽宁省沈阳市,中共党员,1970年参加工作。裴钢1978年初进入沈阳药科大学学习,1982年获学士学位、1984获硕士学位。1987年进入美国北卡大学学习,1991年获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1992年至1995年2月在美国杜克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1995年3月回国,应聘担任德国马普学会和中科院共同支持的青年科学家小组组长,研究员。2006年6月受聘为同济大学名誉教授。2000年5月至2007年11月任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2007年8月起任同济大学校长。裴钢教

于全

于全

北京理工大学

于全,男,汉族,1965年9月出生,博士生导师,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软件定义无线电、移动Ad hoc网络、认知无线电网络、下一代无线通信网络、空间信息网络、网络跨层设计、网络效能分析与仿真。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申请发明专利14项,出版学术专著7部;1997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999年获“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000年被评为“全军首届十大学习成才标兵”;2006年获“第九届中国青年科

才鸿年

才鸿年

北京理工大学

才鸿年,男,1940年1月,金属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导。主要从事先进材料技术的研究,是我国薄装甲钢、复合装甲和炮管自紧技术的创始人之一,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主战坦克、装甲车辆、自行火炮等十多种主战武器,其成就已载入《当代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参加和主持了“七五”至“十三五”我国军用材料发展战略研究和规划拟制,为我国武器装备发展所需关键材料的保障做出了贡献;近十年来主持开展了军用材料体系的研究和创建工作,主编了《武器装备基本材料体系要览》和《武器装备基本材料体系要览(材料系列研究)

李鹏

李鹏

沈阳大学

李鹏,男,1958年生人,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沈阳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现任沈阳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自1984年调入沈阳大学以来,长期从事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先后主讲《分析化学》、《水化学》、《仪器分析》、《环境学导论》、《环境分析与监测》等课程。在《中国高教研究》、《辽宁教育研究》等刊物发表教研教改的论文二十多篇,主编《环境分析与监测》、《现代科学技术概论》等教材和大学生素质教育教程多部,两项教改成果获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曾任教务处处长、评估办主任、人事处处长、建筑与

徐如人

徐如人

吉林大学

江上虞市人。无机化学家。1952年毕业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同年分配来吉林大学化学系任教,1979年晋升教授。曾任吉林大学化学系系主任、合成与催化研究所所长;现任国家教委无机水热合成开放实验室主任。1993年当选为吉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对分子筛晶化机理提出了比较全面的见解,首次应用高能电子衍射确证了液相内晶核的生成与结构,开发出了一系列分子筛液相导向剂(其中高温Y型与L型已获发明专利权);提出了ZSM-5晶化时模板分子的正电四面体模型;提出了晶化过程中自发成核与非自发成核两大类型的晶化动力学模型以及转晶机

沈家骢

沈家骢

吉林大学

浙江绍兴市人。高分子化学家。195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同年被分配来吉林大学化学系任教,1983年晋升教授,曾任化学系系主任、副校长;现任国家教委超分子结构与谱学开放实验室主任。在从事聚合反应动力学与特种高聚物分子工程研究中,运用模型与概率函数积木式地一步列出各种加聚反应机理的分子量分布公式,建立了反应机理与分子量分布的定量关系;链段模型结构按分子模型处理,建立了较完整的共聚反应统计理论;用顺磁共振法首次跟踪本体聚合中自由基变化全过程,揭示了自由基的微环境,提出了扩散图象;开发了高折射指数的光学树脂。

刘永坦

刘永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刘永坦,男,汉族,1936年12月1日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湖北武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1] 1953年9月至1960年3月,刘永坦先后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机系、清华大学无线电系、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二系;1979年1月至1981年1月,刘永坦就读于英国伯明翰大学; [2] 1981年1月至1987年1月,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工程教研室主任;1987年1月至1990年1月,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无线电系系主任;1987年1月至2001年1月,

余克服

余克服

广西大学

余克服,男,1969年生,理学博士,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海洋学院院长,珊瑚礁研究中心主任,广西南海珊瑚礁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多年专注于南海珊瑚礁地质、生态与环境研究,多次考察南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海南岛、雷州半岛、涠洲岛和南海西岸的珊瑚礁,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在珊瑚礁生态现状与动态过程、珊瑚适应环境的潜力、历史时期珊瑚礁白化与恢复、珊瑚礁记录的全新世气候(温度、风暴、ElNino)事件与高分辨率气候过程、珊瑚礁记录的全新世海平面波动历史、南海珊瑚礁的形成演化历史等方面取得研究进展。曾获中

王双飞

王双飞

广西大学

人物履历编辑1995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获博士学位,1999年作为访问学者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造纸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2001-2003年在美国乔治亚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07-2008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从事研究工作。曾任湖南衡阳造纸厂担任生产技术负责人/助理工程师,湖北工学院教师/助教,863重大项目“北部湾区域重大环境突发性污染事件应急技术开发与示范”负责人,973项目“高得率竹浆中木素和非木素组分的发色返色机理与生物控制研究”负责人,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高配比竹子化机浆

沈培康

沈培康

广西大学

沈培康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2014年8月以“杰出人才”层次引进到广西大学,主持“广西大学可再生能源材料协同创新中心”的创建工作。1982年在厦门大学获学士学位。1992年在英国Essex大学化学与生物化学系获博士学位。1989-1999年留英十年,先后在Essex大学化学与生物化学系任研究员、高级研究员,英国催化电极有限公司技术经理。1999-2000年,先后在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任高级研究助理、研究员。2001年,被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为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教授。任中山大学物理

郑皆连

郑皆连

广西大学

郑皆连,1941年7月17日出生四川省内江市,路桥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1965年8月郑皆连毕业于重庆交通学院,分配到广西百色公路总段工作;1966年调到广西公路工程局工作;1976年主持设计了广西第一座无支架施工钢筋砼箱拱桥;1983年任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厅(2009年组建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副总工程师;1988年获中国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津贴;1994年获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专家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