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一家去了重庆,我们年轻人都想去感受重庆作为当下最热城市的魔幻,但年长的人在还没到目的地的时候就一直念叨着一定要去渣滓洞。渣滓洞,在我的印象中只在初中课本那篇小萝卜头的故事里出现过,对江姐的认知也停留在是一名伟大的英雄先烈,就这样,带着懵懂与未知,踏上了前往渣滓洞的旅程。由于人多我们只能选择步行前往,彻彻底底地感受到了重庆山城的道路崎岖,沿路草木丛生,植被茂密,在我正想感叹风景优美的时候,路人的一句“在这深山老林怎么逃得出去” 使我心酸。等终于到了目的地,我才切实感受到了那种逃不出去的绝望。
渣滓洞原是重庆郊外的一个小煤窑,因渣多煤少而得名。渣滓洞三面是山,一面是沟,位置隐蔽。1939年,国民党军统特务逼死矿主,霸占煤窑,在此设立了监狱。渣滓洞分内外两院,外院为特务办公室、刑讯室等,内院一楼有16间房间为男牢,另有2间平房为女牢。如今,有些牢房已经重新布置变成了展示刑具的展览室,刑具是冰冷的,但一想到此时冰冷的刑具当时真实地鞭打在先烈们的身上,而先烈们在如此的环境下,依然能保持气节,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但除了佩服,还有恩同再造的亲切。牢房里都是上下铺,墙上挂着先烈们的照片和发生在这狭小空间中的故事。虽然人身被限制,但先烈们的心是自由的,他们成立“铁窗诗社”,用诗歌记录着在监狱这个特殊的战场,以笔作枪,我手写我心,同强暴、同黑暗、同邪恶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的历史事实。但令人遗憾的是,就在1949年11月27日,新中国成立后,重庆解放前,这里的300多名革命者没来得及看到新中国的成立,就被国民党特务残忍杀害了,仅15名逃脱。
离开渣滓洞,我的心情是灰暗的、沉闷的、痛苦的,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英雄先烈们为了新中国成立抛头颅、洒热血、不怕苦、不怕难的精神,这比看多少爱国电影、爱国书籍对我的影响都要大。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应该倍感珍惜如今的大好生活,在烈士精神的带领下,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不忘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