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到15日,我们2016届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参加了在井冈山举办的“群众工作传统与社会工作创新”培训班。说实话,去井冈山培训好多次了,但以前都是以管理者和培训者的身份参加的,这次,在校领导的支持和关怀下,在研究生处各位领导老师的精心组织和辛苦陪伴下,作为学生和受训者的我,有了不同的感悟。
1927年,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攻打长沙失败后,在转移井冈山途中,恶仗一场接着一场,于是,不少人开了小差,甚至连师长余洒度也不辞而别。近6000人的队伍最后只剩下700多人。前面重兵围堵,后面追兵迫近——在革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时候,在许多人悲观失望、意志不坚定的时候,“不知刀枪剑戟,胸有雄兵百万”的毛泽东却在三湾那棵大樟树下豪迈宣言:“愿走的,绝不强留;不愿走的,你们会看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用二三十年时间,革命终将取得胜利!” 正是这掷地有声的豪言和执着坚定的信念,正是这伤痕累累、狼狈不堪的700多人,成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贫穷苦难、淳朴勤劳的井冈山人民就是那不断添加的柴薪——革命的队伍在这里不断发展和壮大,敌人的一次次进攻带给他们的是死伤但更是锤炼和成长。大量的宣传和教育不仅提高了官兵百姓的战斗力,更提高了他们对革命的认识、增添了对胜利的信心。从1927年秋收起义上井冈山,到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22年的时间,小米加步枪让中国换了人间。
是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星星之火,可以烧毁一个旧中国,建设一个新世界!可是在井冈山两年零四个月的时间里,为了保住这星星之火,伟大的中国军队、了不起的井冈山人民与敌人进行着怎样艰苦卓绝的斗争啊。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今天走在革命前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这片土地上,听着带队老师满怀深情、慷慨激昂的解说,目之所及,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石一瓦,似乎都镌刻着一段段刻骨铭心、荡气回肠的故事。革命博物馆里,陈列着一尊尊烈士青铜像,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十几岁二十几岁;小井红军医院旁,屹立着素朴的革命烈士墓碑,奔流的溪水常年守候着来不及转移被杀害的医生和伤病员;山坡上,将骨灰洒遍井冈山大地的曾志墓悄然独立在果树下,永远陪伴着她亲爱的战友和兄弟姐妹;烈士纪念堂里,那四面墙壁上一万五千多个死难者的名字和那默默静立的代表三万多无名英雄的汉白玉无字碑;还有那棉袄带盐的壮烈,一枚印章的震撼、一根灯芯的艰难……这用鲜血写就的历史,就是最触动人心的无声诉说,就是今天最好的教科书,怎能不让我们热泪盈眶、心潮澎湃?谁的心灵能不受到洗涤和升华?
新中国建立的脚步是从井冈山迈起的,灵活有效的战略战术是在井冈山形成发展的,钢铁般的队伍是从井冈山开始锻炼的,这里到处都留下了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红军官兵艰苦卓绝的斗争故事,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是“革命的山,战斗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荣的山”!烽火连天的战斗岁月,艰苦卓绝的斗争年代,给革命前辈以血与火的洗礼,给我辈留下了与时俱进的井冈山精神: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回首往昔,“雄关漫道真如铁”,再看今日,“人间正道是沧桑”,展望未来,一定会“长风破浪会有时”!
昔日八角楼的一豆灯光,透过窗棂照射在中国大地上,今日毛泽东、朱德旧居依旧散发着催人奋进的气息。巍峨屹立的五指峰、漫山遍野的红杜鹃,在寄托无尽哀思的同时,也将在新时代诉说出别样的情怀。两天的时间虽短,给予我们的激励和震撼却是深刻和长久的。让我们在这先辈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和平年代里,自觉学习英雄们的精神,继承革命的光荣传统,为国家建设,为社会和谐,为人民幸福献出自己的力量,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