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为了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重温先辈走过的道路,教育引导广大社员学习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多党合作史,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提升九三学社社员的政治素质和履职能力,更好地履行参政党职能,九三学社苏州市委于7月24日至27日在中共泾县县委党校举办“五史”教育培训班,我有幸参加了本次学习,通过四天的深入学习,让我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强调的历史观:“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感悟。
泾县被誉为“南方的延安”,拥有红色革命的历史华章、灿若星辰的党史人物以及可歌可泣的革命之歌,本次“五史”培训教学的重点之一是“云岭三年——新四军的发展与沿革”,下面我将围绕着这个主题谈谈我个人的心得和体会。
一、新四军的组建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新四军”是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的简称,是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根据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当局的协议,由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八省境内15块游击区坚持游击战争的中国工农红军和游击队改编成的一支骁勇善战的抗日队伍,这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之一。
1937年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湖北汉口成立。1938年1月6日,移驻江西南昌,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4月,军部由南昌进驻安徽省歙县岩寺,8月,移驻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在云岭近三年时间里,是新四军向华中敌后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叶挺、项英领导下,新四军将士活跃在大江南北,英勇抗敌,创建了众多的抗日根据地,谱写了三年可歌可泣,气壮山河的抗战篇章,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1939年初,中共中央东南局也由南昌迁至泾县云岭丁家山的张氏民宅,为恢复、发展东南五省和新四军党组织的工作,为发展统一战线、推进战争动员、开展青年和妇女工作、工农运动、建设部队和武装力量,实现党在军队中的绝对领导地位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就是在这个时期,锻造了新四军精神的雏形——“依靠群众、亲民爱民,官兵一致、艰苦朴素,顾全大局、相忍为国,无私奉献、不怕牺牲。”这也充分展现了新四军所具有的严格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政策的鲜明特色。
二、新四军与皖南事变
1940年秋,国民党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中国共产党考虑到团结抗战大计,顾全大局,委曲求全。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率领皖南新四军军部及其所属部队九千余人奉命北移。1月7日,途径泾县茂林地区,遭到国民党顽固派七个师八万余人的包围袭击,新四军被迫自卫,英勇突围。但因众寡悬殊,弹尽粮绝,至1月14日,仅有约2000人突出重围,大部分被俘、失散,一部分壮烈牺牲,军长叶挺与顽军谈判时被扣押,政治部主任袁国平英勇牺牲,副军长项英、副参谋长周子昆在突围中遭叛徒杀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是抗战以来最严重的亲者痛仇者快的反共分裂事件。
为此,中共中央提出在政治上取攻势、在军事上取守势,坚决击退国民党顽固派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战略方针。周恩来领导南方局在重庆,对国民党顽固派从政治上和宣传上进行了猛烈反击。周恩来为《新华日报》题写“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题词,对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有力的声讨。共产党的正义自卫立场,得到了各界人士、民主党派的同情和支持。国民党当局在政治上陷于空前孤立的形势下,不得不收敛其反共活动。1941年2月,蒋介石公开表示“以后再亦决无剿共的军事”,第二次反共高潮被打退。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皖南事变,惊醒和教育了对国民党抱有幻想的人们,也孤立了其自身。中国共产党的坚定立场和维护抗战大局的态度,赢得了多方面同情,扩大了群众影响,提高了政治地位。
革命斗争是残酷悲壮的,烈士们的英雄壮举和革命气节我们必须时刻铭记。1990年,为纪念皖南事变新四军将士殉难五十周年,在泾县城郊的水西山修建皖南事变烈士陵园。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占地15公顷,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主碑纪念广场由纪念碑、纪念廊、无名烈士墓等组成。纪念碑高12.36米、宽27米,碑面镶邓小平“皖南事变死难烈士永垂不朽”题词。碑下方为一汉白玉雕刻的花环,环周白色纪念廊内,镌刻着新四军军歌及《皖南事变烈士纪念碑碑记》。
瞻仰皖南事变烈士陵园也是我们本次五史培训现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我们庄严肃穆地缓步向纪念碑敬献花圈,在低沉有力的哀乐声中为烈士们鞠躬、默哀,强烈的崇敬之心油然而生。伫立在纪念碑前,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忠诚和勇气,震撼了我们的心灵,净化了我们的灵魂,也坚定了我们的信念。
三、革命先烈的历史借鉴
说到新四军,就不得不提到叶挺和项英两位英烈的名字。他们虽然有着不同的革命经历,但是为了追求真理,抱负着抗日救国的共同心愿,为了组建新四军走到了一起。正是因为他们在云岭的三年,为新四军队伍的发展壮大做出了巨大的卓越的贡献,也因为在新四军斗争方针和发展方向上的分歧,最终在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中以悲剧分离:叶挺在同国民党军交涉时被扣押囚禁五年之久,获释后不幸于空难;项英率部在突围后,躲避在山洞中被叛徒杀害,令人叹惋。
从北伐战争中战功赫赫的第四军独立团团长,到抗日战争时期威名远扬的新四军军长,叶挺将军一生功勋卓著。但是革命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曲折坎坷、挫折失败始终贯穿在残酷的革命斗争中。从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到1946年写下第二封入党申请再次入党,叶挺将军经历了人生中一次次严峻的考验。1927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叶挺被迫流亡海外10年,与中国共产党脱离了关系。但他仍时刻想方设法与党取得联系,始终不愿与反动派同流合污。皖南事变后,他被国民党关押5年之久,经历了一生中最严峻的考验。在尝遍挫折与艰辛,经历了革命暴风骤雨的历练后,1946年3月,叶挺重新申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叶挺将军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了革命先烈对投身革命的坚定初心、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党和人民的坚定忠诚!
正视历史皖南事变中新四军皖南部队的严重损失是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阴谋造成的,但是作为新四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项英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由于项英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认识不足,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阴谋缺乏警惕,他在处理皖南事变中对复杂的形势分析存在失误,对事件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对突然事变的发生没有充分的准备,让新四军错失了及时转移保存实力的时机和机会。当国民党反共顽固派发动进攻时,他又犹豫动摇,处置失当,做出了错误判断和决定,因而未能减轻新四军在皖南事变中的严重损失。
作为抗日名将、新四军的创建人和主要领导人之一的项英,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无法磨灭的。革命先烈是人不是神,即便他们拥有坚定的革命信念、丰富的斗争经验、卓越的领导才能,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认识和行动可以不受时代条件限制,不能因为他们的崇高和伟大就把他们神话而不容许他们犯任何的失误或错误,更不能因为他们的失误或错误而全盘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正确的面对历史、反思历史,我们才能从中汲取无数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宝贵经验和教训。
历史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和规律性,皖南事变的经验教训深刻的证明在革命工作中尤其是在大是大非的问题面前党的领导干部必须与中共中央保持一致,必须正确运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和策略,长期的中国革命实践也不争的表明中国的革命事业和发展道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
四、新四军精神价值及启示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四军转战大江南北,纵横华中敌后,开辟了包括淮南、淮北、皖江在内的8块抗日民主根据地,成为华中抗战的中流砥柱。毛泽东赞誉新四军是“华中人民的长城”。新四军继承了北伐战争中叶挺独立团和井冈山时期红四军的光荣传统,在三年游击战争和抗日战争中,孕育和铸造了铁军精神。新四军精神内涵丰富,核心要义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跟党举旗的坚定信念。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新四军精神的灵魂。新四军由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健儿改编而成,部队番号变了,帽徽变了,隶属关系变了,但新四军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始终不变,人民军队的本质始终不变。坚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方向始终不变。虽隶属国民党战区领导和指挥,但新四军十分重视共产党组织建设,部队从连队开始,逐级建立了中共党支部、党总支部、党委会,将骨干分子教育发展入党。从军部到各基层连队的班、排党小组,坚持党员民主生活会制度,保持党的先锋模范作用,共产党员们的那种无私奉献、不怕牺牲、冲锋在前的先锋模范作用激励带动了整个部队。在战场上,面对日军炮火和冲上来的骑兵步兵、头顶日军飞机的炮弹和机枪扫射,共产党员以视死如归、冲锋在最前的表率,带动全体官兵奋勇杀敌,直至胜利!据当年统计,在作战伤亡中,共产党员占60%,共产党的精神铸就成为了新四军的军魂。
(二)英勇果敢的钢铁意志。新四军长期战斗在敌情复杂、环境险恶的华中战略要地,面对日伪军的频繁“扫荡”、“清乡”,面对国民党顽固派不断制造的反共“摩擦”事件,新四军在江淮大地上与敌人血战到底,开辟了华中敌后战场,消耗、牵制和压倒了日军侵略军。因敌、因地制宜的灵活战法,积无数小胜为大胜,新四军以英勇果敢的钢铁意志,最终成为了一支能打仗、打胜仗的威武之师、胜利之师。
(三)坚忍不拔的顽强作风。新四军所处的华中敌后,处在前面打“狼”、后面拒“虎”的日、伪、顽夹击中,身处无大山依托、无丛林隐蔽的平原水网环境中。但是广大新四军指战员不畏艰险,迎难而上,浴血奋战,视死如归,战果显赫,不仅扩大了新四军的影响,鼓舞了大江南北河湖港汊人民的抗日热情,同时也涌现了一大批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表现了中国军人的民族血性和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令敌寇胆寒,令天地动容。
(四)众志成城的赤诚团结。新四军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在复杂的政治斗争环境中广泛团结一切拥护和支持抗日的友党友军,扶植和改造统战武装,联合爱国进步民主人士、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大批爱国青年和知识分子冒死参加新四军,大批爱国人士和国际友人毅然支援新四军,众志成城汇聚成团结抗战的磅礴力量,形成壮大了新四军华中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阵营。
(五)相忍为国的博大胸怀。中国的抗战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标记,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国家保卫战。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新四军在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指导下,以民族大义为重,摒弃前嫌,求同存异,以真诚的愿望与行动和国民党地方军政当局密切合作,积极配合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表现出同仇敌忾、相忍为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六)步调一致的自觉纪律。新四军严格遵守军纪,坚决执行命令,形成上下同心、一往无前的强大战斗力,同时新四军严格遵守群众纪律,秋毫无犯,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从而也使新四军从人民群众中获得了克敌制胜的力量源泉。正是因为有着铁的纪律、端正的思想、果敢的意志、过硬的作风,新四军从当初改编时的一万余人,发展壮大到十余万人,成为一支令日寇胆寒、战功赫赫的抗日先锋部队,在华中抗日战线,创建了不可磨灭的光辉业绩。
“光荣北伐武昌城下,血染着我们的姓名。”
“八省健儿汇成一道抗日的铁流!”
“扬子江头淮河之滨,任我们纵横的驰骋。”
“抗战建国高举独立自由的旗帜!”
“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当我们高唱着新四军军歌,嘹亮的歌声让我们仿佛穿越到那个国难当头、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这首雄壮威武的军歌,从云岭唱响,激励着英勇的新四军将士永远革命向前!征途漫漫,惟有奋进。萦绕耳畔的歌声也鞭策着新时代的我们要传承和弘扬新四军精神,永葆昂扬的革命斗志、旺盛的工作热情和顽强的工作作风,奋发有为,锐意进取!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作为一名九三学社的社员我们更要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多党合作史,从中国非凡的革命发展历程中看成败鉴得失,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全力做好本职工作、持续开展社会服务、积极投身参政议政,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