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百年大党文化优势
深化党史学习教育
近日,浙高运公司在延安举办党员干部学党史红色专题教育培训班。作为深化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抓手,本次培训组织党员干部走进圣地延安,追寻革命足迹,接受红色教育,在学思践悟中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为全力服务公司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即日起,在“党史学习”专栏,展播部分党员干部学习心得体会,促进学习交流。
01
发扬延安精神 奋勇迈进新征程
叶俊 丽水管理中心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五天来,我在革命圣地延安参加学习培训,先后参观了王家坪、杨家岭等地的领袖旧居,枣园诵读《为人民服务》,南泥湾重温入党誓词,梁家河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初心使命,让我感受到了老一辈人共产党人对革命理想的不懈追求,体会到了共产主义信仰的力量,领悟到了延安精神的伟大,使我进一步提升了党性修养、激发了干事动力、坚定了前进方向。
“学懂”延安精神的深刻内涵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虽是第一次踏上延安,但却有阔别已久重回延安的喜悦与激动。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1935年10月,从江西出发的中央红军,历经二万五千里长征,百折不挠突破重重险阻,带着对革命理想无比的忠诚和坚定的信念抵达陕北。自此,延安成为了中共中央的“落脚点”,也成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赢得抗日战争胜利、进而夺取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出发点”。
延安十三年,共产党人励精图治、居安思危,在艰难困境中砥砺前行,改写了历史,重塑了希望,孕育出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她告诉我们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坚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用以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党性的差距、校准前进的方向”。“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做实”延安精神的实践价值
党中央在延安13年是中国革命走出困境走向胜利的转折时期,是我党从幼年走向成熟、从局部执政到全面执政的转折时期,当前也恰逢集团公司、浙高运公司关键发展机遇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深入学习、大力宣传、认真践行延安精神,铭记光辉历史、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努力为集团“争做世界一流企业”和公司“打造全国高速公路运营管理第一品牌”贡献力量。
以延安精神夯实理想信念之基。学习辉煌党史,重温峥嵘岁月,把弘扬延安精神同党史学习教育结合起来,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延安精神的丰富内涵,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通过学习党史、践行精神,真正解决“动力”的问题,进一步发挥广大干部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要我做”为“我要学、我要做”,解放思想,敢为人先,坚持深化改革,坚持科技创新,大胆开拓创新,围绕公司十四五规划绘制的蓝图高质量推动专业化企业建设,将技研中心建设、营运扁平化等重点工作任务创造性的开展好,做出成效、做出亮点。
以延安精神砥砺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得民心者得天下。作为高速公路企业,为人民服务就是要更好地为司乘服务,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让职工受益。为此,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地落实地谋划好、落实好集团急客通、智在行、路维仕三大品牌建设,通过提高专业化的服务能力,提升司乘的体验感和获得感;另一方面要理论联系实际,多深入基层,了解第一手最实际的情况,为职工办实事,为基层排忧解难,提升职工幸福指数。
以延安精神强化责任担当。延安精神熔铸于艰苦卓绝的革命年代,毛泽东为首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面对困难险阻,勇挑重担,率先垂范,主张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在当前的工作、学习中,我们也要发挥好各级党员干部的关键少数作用,带好头、履好职、尽好则,发挥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不怕苦、不畏难,不把说了当做了、做了当做成了、做成了当做好了,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件工作,切实推动遂昌长下坡整治、龙泉2号桥纠偏等长期以来的痛点难点问题。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学习百年党史、弘扬延安精神,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以昂扬姿态奋进新征程,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一百周年!
02
从延安精神中感悟初心使命
林森 温州管理中心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根据公司党委的统一安排,我参加了第一期党员干部学党史红色专题教育培训班,在短短的一周内,延安干部培训学院南泥湾分院给我们安排了丰富的培训内容,既有课堂学习,也有现场讲解,既有党史教学,也有专题实践,既有实景感受,也有组织生活。在延安的五天,我们一同走入历史深处,聆听红色足音,感悟信仰初心,获益良多。
感怀红恩,这是一次“寻根”之旅!
长征万险三军历,战锦千层百道关。抗日先锋出陕北,开国略阵报延安。我们应该感谢延安,从1935年10月起,从一支七千余人的工农红军队伍到达陕北、结束长征后,延安就开始与我们这个古老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她的接纳,她的奋斗,她的牺牲都在为改变这个国家,改变这段历史而倾力付出。我们应该感谢延安,在饱经历史的宝塔山下,在贫穷荒凉的黄土地上,在川流不息的延水河畔,在惊涛骇浪的黄河岸边,挥洒出了一道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她有如春风化雨,滋润了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她又似烈日艳阳,照亮了暗无天日的神州大地。共和国从这里出发,和平盛世从这里走来。试想,中共中央在陕北13年,党政军数万人人吃马喂,圣地延安的人民对革命的贡献可谓巨大;在生活条件异常艰苦的1970年前后,他们又对革命后代给予充分的信任和十足的厚爱。“饮水思源”,既是梁家河的乡亲们对习近平总书记一心为民的实干品质的赞扬,更是以习近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对延安人民世世代代为中国的革命建设无私奉献的恩情礼赞。
仰望红路,这是一次“铸魂”之旅!
巍巍东方,黄河汤汤,英贤辈出,山高水长。这里孕育培养了两代核心。毛主席和中共中央在这里度过了十三年峥嵘岁月,十三年的磨砺,他带领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从低谷走向高峰,从挫折走向胜利,最终扭转了中国的乾坤。半个多世纪之前,年轻的习近平也插队落户到延川县梁家河大队,在这个小山村里度过了7年劳动和读书的岁月,他在父亲战斗过的这块土地上入党。他当年带领群众打下的一口水井,如今依然是梁家河村饮用和灌溉的重要水源,也成为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的最初体现,如今这口“知青井”成为国人瞻仰的象征物。是什么力量,让延安荒凉的山坳如同磁铁,吸引着无数进步青年:他们冲破道道关卡,汇成抗战的洪流、解放的铁军,引领着中华民族从胜利走向胜利。是什么力量,把延安贫瘠的热土变成摇篮,哺育出无数民族英才:他们克服重重险阻,绘就开国的伟业、清明的盛世,激励着炎黄子孙由辉煌再创辉煌。我在想,这应该是宝塔山的历史情怀,黄土地的艰苦奋斗,延河水的恒久坚守,黄河浪的勇敢无畏,造就了两位领路人的伟大。
坚定红愿,这是一次“使命”之旅!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走过风雨交加的泥泞,也走过艰难崎岖的坎坷。在党中央转战陕北后,蒋介石曾专程坐飞机来到延安,迫不及待地去枣园毛泽东住的窑洞看了看,他很失望:除了一张表面坑坑洼洼的旧榆木书桌,毛泽东的窑洞跟当地农民的窑洞一个样子。他无法想象这个对手是如何在这么艰苦的环境里用一支笔指挥百万大军的,他以为多年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已经把延安逼成绝境。延安确实几成绝境,近20万军民7年前就把能吃的差不多都吃光了。1940年底,中共中央就号召军民自力更生发动大生产,毛泽东率先垂范,自种小菜地,包括南泥湾的垦荒,那是信仰的力量,激发了艰难困苦中的开拓。同样,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带领村民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等发展生产的为民情怀以及刻苦学习、不忘修身的励志故事,让我们深刻认识到青年习近平是如何在磨砺中脱胎换骨,在窑洞里读书求知,那是信念的力量,激发了逆境斗争中的成长。
总的来说,对我而言,这次培训既是一次与革命先辈跨越时空的灵魂交流,也是一次在党的苦难辉煌中坚定信念的精神之旅。我们浙高运诞生于变局之时,如何打造第一品牌,如何继承和发展浙江高速公路的光辉历史,如何让高速服务于人民的美好生活,我们更应该学习实践延安精神、梁家河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