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激励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展示新时期共产党人的良好形象和精神风貌,学校集体开展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的党性教育培训活动。在这短短几天的时间里,我们全体党员们重温了入党誓言,寻访了了上海一大、二大会址,瞻仰了嘉兴南湖,参观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和雨花台烈士陵园。
6月21日:上海一大、二大会址
六月的上海烟雨蒙蒙,但中共一大、二大会址纪念馆前,前来瞻仰的人依然络绎不绝。一大会址是一排石库门建筑,古朴静谧庄重肃穆。一入门,映入眼帘的是中共一大会议13位出席者的巨型铜版群像浮雕《起点》,浮雕中的人物每个人目光坚定、意气风发。接着全体党员聆听了一大会议前的国际国内形势、历史环境等情况,以及中国共产党成立与中共一大会议召开的历史必然性等。拾阶而上,进入二层展厅,一件件饱经沧桑的珍贵史料、一张张定格历史的资料照片、一个个再现原貌的模拟场景,都让每一位参观者放慢脚步,用心去体会、去品味展品中铭刻的光荣与辉煌。在一大会议室原址,这个18平方米的房间按照当年会议场景复原布置。一路走来,细节中处处标注着党孜孜以求的奋斗精神,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来自历史的信念和激情,深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那不变的真理。
接着全体党员跟车来到静安区老成都北路7弄30号的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走过绿荫浓密的延安中路绿地,可以看到一排石库门建筑,这幢始建于1915年的楼房是当时中央局宣传主任李达的寓所。会址共有序厅、中共二大展厅、党章历程展厅、二大会议旧址、平民女校旧址展厅五个展区组成,共展出文献、实物、资料等300余件珍贵史料。在中共二大纪念馆中,有一整面火红的党章陈列墙,玻璃展柜内陈列着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所产生的所有党章或党章修正案,供参观者学习,来自全国各地的党员都会在此驻足许久,思绪瞬间带回到中国共产党砥砺奋进的峥嵘岁月。1922年7月,中共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大会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第一次提出党的统一战线思想——民主联合战线的思想,第一次公开发表《中国共产党宣言》,制定第一步宪章,第一次比较完整地对工人运动、青少年运动和妇女运动提出要求,第一次明确决定加入共产国际,第一次明文提出“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中共二大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与党的一大共同完成党的创建工作。
6月22日 嘉兴南湖
参观完一大二大会址,简单就餐后,下午接着驱车前往嘉兴,瞻仰南湖红船,参观南湖革命纪念馆。不忘初心,追寻红色记忆,重温党的光辉历史,感受新时期红船精神。
烟雨江南,诗画浙江;秀水泱泱,红船依旧;时代变迁,精神永恒。党员们驻足红船边,聆听党的光辉历史和奋斗足迹,切身感受南湖作为革命摇篮的历史意义。红船所代表的是时代高度,是发展方向,是奋进明灯,是铸就在中华儿女心中的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在南湖革命纪念馆,全体党员认真参观了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发展到壮大的珍贵资料和历史文物,这些史料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艰辛历程和宏伟业绩,有力地证明了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6月23日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和雨花台烈士陵园
由于行程安排较紧,6月22日下午就驱车赶赴南京,党员们意犹未尽,不舍的离开这个江南古城。
6月23日上午,驱车前往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还未进馆前,馆外的大型雕塑,那一座座还原历史的扎着、苦痛的灵魂,不禁让人心揪。走进馆内一眼望去,地上铺满了小石子,与随处可见的金色耀眼的30 万大字,形成了极大地反差对比。那30 万的生命如同星辰的陨落般化成了这一块块小石子,只是他们牺牲了自己,而为我们后人铺路,所以他们是不允许被轻易践踏的。
在史料陈列厅内,大部分都是黑白的照片和近些年才收集到的证人证言等。大部分当时的东西,或许都和那30 万尸骨一起掩埋了吧。可是,不管是看到照片也好,模拟的场景也好,哪怕只是几行文字,我都有种说不出话的感觉,内心十分压抑。
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位于一座小山岗上,岗上风景秀丽,松柏葱郁。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却成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刑场,先后有近10万革命先烈在此惨遭杀害。
走进陵园,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雄伟的烈士群雕。抬头望去,那视死如归的眼神,宁死不屈的气概,实在是泣鬼神憾天地。
进到烈士纪念馆内,墙壁上挂满了烈士的照片以及他们的英雄事迹。玻璃柜里陈列着他们的遗物。不难联想当年的腥风血雨。纪念馆外,是优雅的烈士陵园风景区。也许风景秀丽,也许气候宜人,但在这块埋葬着无数先烈的土地上,我们始终步履蹒跚,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短短几天的学习,让我感受到了共产党员抛头颅、洒热血、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勇气和精神!如今,仰望蓝天白云,俯瞰葱葱山林,生活似乎一如既往的平实,相对和平的时代,已经不需要我们实践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壮志,但我们会不忘历史,不忘耻辱,不忘艰辛,不忘苦难,更不会忘了革命先辈们为建立新中国所付出的所有血与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