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不饮长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这句流传在广西耳熟能详的话,是形容86年前红军长征途中的著名战役——湘江战役。这是长征途中规模最大、最为英勇悲壮的一场战役。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
作为广西桂林人,之前对于湘江战役的了解也仅仅只停留在老一辈的讲述和《湘江战役》这部红色影片中,今年3月有幸代表支部去桂林参加培训,得以亲自走一遍位于兴安县境内狮子山的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这次实地重走红军长征路,让我对于这场战役的理解更加深刻,对于红军战士的钦佩崇敬之情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我的印象当中,历史教科书中并未出现过对湘江战役的描述,但这场战役却关乎中央红军的生死存亡。湘江惨胜直接导致在遵义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它是红军四处碰壁身处绝境时召开的,在会上,毛泽东重新回到中央及军队的领导地位,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机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共革命。在湘江战役中还有很多像陈树湘师长一样的红军烈士,为了革命英勇就义。在新圩镇下立湾,设有红五师战地救护所,一百多名重伤员无法随部队撤离,被桂系民团抓捕,统统被投到了不远处的酒海井里。据打捞出的遗骸DNA和骨龄检测后发现,这些骸骨都属于15至25岁这个年龄段。
在如今和平安定的时代下,我们这一辈人很难想象当时那种血雨腥风的战争场景,很难想象红军在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下只能往偏远地区行进而遭受的一切苦难。陈树湘只是千千万万的英勇红军中的一名,还有无数个甚至没有留下姓名的红军,他们是战争年代最勇敢,为了革命不怕牺牲的人。红军烈士都是血肉之躯的超级英雄,是今天美好生活的奠基者。他们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不怕牺牲、对党忠诚、顾全大局的革命精神万古长存。这是党、国家和人民军队的宝贵精神财富。只有更好的了解历史,才能更好的走好未来的每一步。通过历史让我了解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也深深体会到了如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同时坚定了我跟党走的决心。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重走红军路领略战争残酷的同时,要铭记那些为了革命牺牲的烈士,要把这些革命精神传承下去,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应急管理厅我和党的故事" alt="我和党史的故事——关于湘江战役的心得体会" width="691" height="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