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培训网
热门地区分站: 重庆 贵州 陕西 江西 更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培训心得>

【红色教育】让历史告诉未来——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红旗渠有感

发布时间:2021-07-21 09:48:44    来源:公众号- 新乡电务段     浏览次数:1355    
导读: 对于红旗渠,我并不陌生。因为我就是林州人,我和百万林州儿女一样,都是喝着红旗渠的水长大的。今天,我和单位一行30余名共产党员重走修渠路,追忆当年苦,共同领悟先辈们创造的丰功伟绩,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给予我们内心的是强烈的震撼和深深的启迪。红旗渠,是一条“生命之渠”“一部林县志、满卷旱晃史”,红旗渠展馆旁,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讲述,让每一名参观者都为之动容。林州历史上十年九旱,水贵如油。解放前,一位新媳妇挑水,一不小心被石头绊倒,一担水洒了个净光。新媳妇羞愧难当,就在万家团圆的除夕上吊自尽了。一担水,逼的一家人

对于红旗渠,我并不陌生。因为我就是林州人,我和百万林州儿女一样,都是喝着红旗渠的水长大的。今天,我和单位一行30余名共产党员重走修渠路,追忆当年苦,共同领悟先辈们创造的丰功伟绩,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给予我们内心的是强烈的震撼和深深的启迪。

红旗渠,是一条“生命之渠”


【红色教育】让历史告诉未来——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红旗渠有感


“一部林县志、满卷旱晃史”,红旗渠展馆旁,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讲述,让每一名参观者都为之动容。

林州历史上十年九旱,水贵如油。解放前,一位新媳妇挑水,一不小心被石头绊倒,一担水洒了个净光。新媳妇羞愧难当,就在万家团圆的除夕上吊自尽了。一担水,逼的一家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令人叹息、引人深思。

这是一段难忘的历史,这是一曲生命的挽歌。缺水,让林州人痛苦不堪。与其背井离乡、渴死饿死,不如搏击抗争、向死而生。当您了解这些,您就能明白,为什么在当年那么艰难的条件下,林州人如此毅然决然地要举全县之力修渠。理由很简单,出于人的本能,只是为了要活着!

红旗渠,是一条生命之渠。因为要活着,林州人向大自然发出了挑战,在太行山上喊出了“要把河山重安排”的铮铮誓言;因为要活着,林州10万大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启了一段劈山凿石、战天斗地的难忘征程;因为要活着,林州人引漳入林,意如铁、志如钢,历时十年、久久为功,终圆林州千年吃水梦!

红旗渠,是一条“精神之渠”


【红色教育】让历史告诉未来——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红旗渠有感


红旗渠是一条生命之渠,更是一条精神之渠。站在红旗渠畔、青年洞旁,感悟“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回想当年修渠时战天斗地的壮志豪情,您也许很难从当年的故事片段中找到这些精神的原型。

您绝对想不到,红旗渠总投资超过600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仅占到15%,也就是说,85%都是群众自愿自筹,这,告诉了我们,什么叫“自力更生”!

您绝对想不到,修建红旗渠,林州千军万马战太行,吃野菜、住山洞,不言苦累、不畏艰险,用双手、钢钎、小推车在崇山峻岭中建成了绵延数千里的“水长城”,这相当于哈尔滨到广州的距离。这,告诉了我们,什么叫“艰苦创业”!

您绝对想不到,修渠期间,物资匮乏,水泥太贵,他们就自己生产,整个工程所用水泥6405吨,其中5170吨是他们自己生产的;缺少炸药,他们就把硝酸铵配上锯末、干牛粪碾碎制成土炸药;钢钎造不了,他们就力图节约,长钎磨短了就当小撬用,小撬磨短了就磨成手把钻用;在资金最困难的时候,县委抽调了30多名干部,组建工程队,积极到外地承揽工程,弥补修渠资金缺口,当年就挣回了经费1800万元。这,告诉了我们,什么叫“开拓创新”!

您绝对想不到,1960年春,红旗渠首拦河坝工程开通,95米的坝体只剩下10米宽的龙口尚未合拢,河水奔腾咆哮,500多名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跳进冰雪未消、寒风刺骨的激流中排成3道人墙,臂挽臂、手挽手,高唱《团结就是力量》,挡住了汹涌的河水,这,告诉了我们,什么叫“团结协作”!

您绝对想不到,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张扬理想主义和无私奉献的年代,上级一声令下,全县万民响应。县里分配给横水公社东下洹大队的民工是250人,最后报名的居然有600多人。大家不计回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他们自带干粮、推着小推车,拉着铁锤、钢钎,自觉自愿地奔赴修渠一线。年过六旬的赵连生老人说,我就是把这身子化了,也要变成一截渠!为了修建红旗渠,81名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这,告诉了我们,什么叫“无私奉献”!

红旗渠,是一条“发展之渠”


【红色教育】让历史告诉未来——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红旗渠有感


历史的硝烟漫去。红旗渠,这块承载着红旗渠精神的“富矿”,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之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

在红旗渠精神的引领下,林州这个城市在不断发生变化。从60年代的“十万大军战太行”到80年代的 “十万大军出太行”再到后来的“十万大军富太行”、“十万大军美太行”。这些年来,每次回到故乡,林州几乎都是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让我真切地感受了整个城市的律动。林州是英雄之城,上甘岭“五大烈士”之一的孙占元就诞生于此;林州是全国有名的建筑之乡,河南建筑100强,林州接近50家,且建筑工程公司遍布全国、纵横天下,有的还把工程都做到了俄罗斯、阿联酋、也门、新加坡等国门之外。林州是有名的旅游之都,闻名遐迩的国际滑翔赛基地、太行山大峡谷、红旗渠红色教育基地等旅游文化景点,每年都吸引游客数百万,旅游收入数十亿元。如今,这个充满精神魅力的城市,正在建设山水田园城市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在红旗渠精神的带动下,林州人的观念正在不断转变。在很多林州人和林州老乡身上,都散发出与众不同的性格特征和融入血脉的地域文化。林州人艮,认定的事,一个信念干到底;林州人吃的起苦、受得起罪,不畏艰难、百折不挠;林州人直,说话办事从不拐弯抹角,一个字——中!往往力抵千钧,透露的潜台词就是:我们的先辈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都把红旗渠修成了,现在还有什么事情干不成?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转型,我看到了新一代林州人身上更为难能可贵的品质。林州人有情。在很多富起来的建筑商眼里,总有这样的朴素的价值观。“一家富不是富,大家都富了才叫真的富”。所以,林州人身上有浓浓的乡情乡谊,外出务工往往都是父携子、兄带弟、村带乡,一把瓦刀闯天下,依靠团结一心和家族扩张,做大做强了建筑市场,也带领大家过上了共同富裕的幸福生活。林州人有义。随着经济的发展,林州人富了,但从来没有富而忘本。以往有些人看来,林州人抠门、小气、格局不大,就是富了也是金钱的奴隶。但我不得不说,这些人不了解真实的林州人,很多林州人出去的经商创业,对自己是分毫必争,回家到家乡都是慷慨大方,捐资助学、修桥筑路、造福乡里。因为,在他们文化的血脉里,流淌着的是生生不息的红旗渠精神。

在红旗渠精神影响的下,当代红旗渠精神正在落地生根。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时代的潮流风起云涌,中国前进道路上的一座座有形和无形的大山都摆在我们面前,我们每一名共产党员都应该想起愚公移山。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一口水的故事。张买江的父亲去山西打工,临走之前的一顿饭,就是没有一口干净水,只好用牲口喝的雨水澄清后做饭。林州人因为喝不上这口水流落他乡,曾经为了这口水战天斗地。如今,他们不再为一口水而担忧,但他们只要永远记住这一口曾经喝不上的水,追求幸福、超越自我的理想就不会停步。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一碗面的故事。林州人最爱吃的,是家乡的面条。一位林州籍的将军回乡,家里没有大摆宴席为他接风,而是在院子里支上了两口大锅,一口炖菜,一口煮面,人手一碗。林州人即使富甲一方,腰缠万贯,最留恋的还是那碗面。就像林州那首脍炙人口的《推车歌》所唱:“只要有一碗糊涂面,也比那吃肉喝酒的气势还要壮啊!”一碗面,盛的是本色,装的是力量。我们永远不能忘记——那一条渠的故事。每个林州人心中都有一条精神之渠,那是红旗渠的儿女们说不完、道不尽的红旗渠故事……改革开放以来,林州人民以自己的理想、奋斗、坚韧、奉献,成就了当代红旗渠精神,这就是——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难而不惧,在理想召唤下排除千难万险;富而不惑,在物质大潮中坚守精神家园;自强不已,在激烈竞争中壮大发展,不断超越;奋斗不息,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奋力拼搏,永不停步!

一段红色之旅结束了,但足迹深深。作为红旗渠的儿女,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一直想,我们应该思考些什么,我们得到了什么,我们更应该留下些什么?

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让历史告诉未来,让未来引领未来!

【继续教育培训网声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
继续教育培训网是重庆卓培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一个全国性党政继续教育培训、党性教育培训资讯门户网站,汇集全国主流知名高校、党性教育培训机构资源,为全国各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提供党政干部、党性教育培训咨询、院校推荐、全国各地知名教师聘请及培训等相关服务。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广告合作:15502378999       售后技术支持QQ:631246536

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劳动路38号附27号二楼

热线电话 /HOTLINE

400-0815-589

干训热线
400-0815-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