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地区分站: 更多
当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党性教育基地 > 沂蒙干部培训红色教育基地-沂蒙红嫂纪念馆
返回

沂蒙干部培训红色教育基地-沂蒙红嫂纪念馆

沂蒙红嫂纪念馆”,是山东沂蒙党性教育基地,位于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占地面积100余亩。是由山东省委组织部、临沂市委、沂南县委共同打造的、面向全国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开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教育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的省级干部教育培训基地,由沂南县委组织部党性教育基地工作办公室直属管理。是国内迄今唯一全面、系统介绍“红嫂”的专题纪念馆,也是中国唯一一处以普通群众为主题的革命纪念馆。

介绍

“沂蒙红嫂纪念馆”, 是山东沂蒙党性教育基地,位于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占地面积100余亩。是由山东省委组织部、临沂市委、沂南县委共同打造的、面向全国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开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教育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的省级干部教育培训基地,由沂南县委组织部党性教育基地工作办公室直属管理。是国内迄今唯一全面、系统介绍“红嫂”的专题纪念馆,也是中国唯一一处以普通群众为主题的革命纪念馆。设置有红嫂主体展馆展区、红嫂生活体验展区和沂蒙红色遗迹展区。该馆以沂蒙红嫂的感人事迹展现了“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为核心内容的红嫂精神。

纪念馆以独特的古山村风貌为依托,再现沂蒙革命史,自2011年运行以来,吸引了全国大批前来学习的党员干部和各界群众,每年前来学习的国家部委、省内外党员干部达10万人次,带动前来参加学习的各界群众年平均达30万人次。被中央和国家部委、省、市、县等70多个部门和单位确立为公务员公仆意识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廉政建设教育基地。

李源潮、赵乐际、顾秀莲、孟建柱等党和国家领导先后到“沂蒙红嫂纪念馆”参观指导。

建馆背景

“红嫂”,是历史赋予沂蒙妇女的特殊称谓。它来源于抗战时期发生在沂南县的一个真实故事--明德英“乳汁救伤员”。 1960年,著名作家刘知侠根据明德英乳汁救伤员的情节,创作了短篇小说《红嫂》,后被改编成京剧《红云岗》、舞剧《沂蒙颂》、电影《红嫂》等艺术作品在全国传唱。从此,“红嫂”就成为在革命战争年代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沂蒙妇女共同的名字 。

在沂蒙山区,像明德英 [2] 这样的红嫂还有很多,可以说是“村村有烈士,家家有红嫂”。在抗战最为艰苦的时期,在共产党八路军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为了民族解放和革命战争的胜利,她们毫不犹豫地拆下自家的门板做担架,扒下房屋上的干草喂军马,找出珍爱的陪嫁布做军鞋,拿出仅有的粮食献给子弟兵,将最后一个亲人送到了前线,用自己的乳汁喂伤员,甚至,她们可以为保护党的孩子而献出自己的骨肉,可以为保存一封烈士的遗书而毁家无悔,可以为一句诺言而坚守终生……她们用柔弱的双肩毅然扛起了家庭和革命的重担,用青春、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奉献之歌,把慷慨无私的崇高情怀展现到了极致!在她们身上集中体现了“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大爱情怀,这种情怀,是红嫂精神的本质所在,更是广大沂蒙人民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

据不完全统计,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沂蒙妇女共做军鞋315万双,做军衣122万件,碾米碾面11716万斤,动员参军参战20万人,救护病员6万人,掩护革命同志9.4万人,瓦解敌方9.8万多人。“红嫂”,正是民族精神的缩影,是革命精神的彰显。

为弘扬沂蒙红嫂的丰功伟绩, 2011年1月,我们在临沂市沂南县马牧乡常山庄村,利用仍然保留着抗战时期原始风貌的古村落创建了“沂蒙红嫂纪念馆”,就是让世人记住她们的事迹,记住她们生命中沉潜下来的民族精神。纪念馆经过不断改造、提升、扩建,2013年7月,重新修建后的沂蒙红嫂纪念馆以崭新的面貌迎接着来自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参观学习人员。之所以选择在常山庄村建纪念馆,也是缘于长期在沂蒙革命根据地战斗工作过的原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高克亭的一句话:“抗战时期,山东的中心在沂蒙,沂蒙的中心在沂南,沂南的中心在常山”。

教学理念

“沂蒙红嫂纪念馆”从成立之初就承担着对全省乃至全国的党员干部进行党风党纪党性教育的培训功能。新的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立足把“锤炼党性、塑造灵魂”,作为党性教育基地的培训目标,着力解决党员干部的“信仰”问题。充分利用沂南县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提升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综合素质。 一是现场教学,围绕沂蒙红嫂大仁大义、大忠大勇、无私奉献这一教学主题,让学员聆听红嫂们感人肺腑、荡气回肠的故事,感知在苦难岁月中普通老百姓的坚定信仰和无悔追求,感知那个时代的先辈们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慨,让学员理解红嫂精神,记住并传承红嫂精神。二是事迹报告会,邀请沂蒙红嫂后代、英模人物后代进行现场讲述,以亲人的身份和视角,再现真实历史,使学员能够近距离感悟沂蒙精神和红嫂力量。三是体验式教学,再现当年沂蒙人民支前的真实场景,学员通过体验、观看、品尝、现场参与制作烙煎饼、纺线、织布等现场演示,感受沂蒙红嫂在战争年代支援前线的艰辛与不易,使学员内心产生共鸣。四是社会实践,主要是组织学员夜宿农家,与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晚上开展走访革命家庭和聆听收集革命故事等活动,旨在增加学员群众观点,加强党性锻炼。

展馆布置

纪念馆占地百余亩,经过不断改造提升,目前已完成主体展馆展区、红嫂生活体验展区和红色遗迹展区建设,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整个展区通过一个个英模人物的典型事迹,充分展现了沂蒙人民“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大爱情怀,这种情怀正是对沂蒙精神的最佳诠释。军民“水融交溶、生死与共”,广大沂蒙人民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最为壮丽的诗史。其中:

主体展馆区

《红色沂蒙山》展室: 主要以红嫂产生的历史背景为线索,再现当年党群、干群、军民鱼水情谊。抗战爆发后,毛主席作出了“派兵去山东,创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战略决策。为了发展壮大沂蒙山抗日根据地,山东和华东党政军领导机关在沂蒙山区建立了各级组织,深入发动组织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团结带领沂蒙人民同仇敌忾,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在长达12年的人民战争中,420万沂蒙人民不畏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120万沂蒙儿女拥军支前,20万人参军参战,10万将士血洒疆场,涌现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模人物和一个伟大的女性群体---沂蒙红嫂。

《红嫂原型明德英》展室:主 要展现抗战时期农家哑妇明德英,在八路军战士生命垂危的时刻,冲破了封建观念的束缚,做出的乳汁相救的大爱壮举。她的事迹被改编成多部艺术作品,并传遍全国。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明德英被评为其中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沂蒙母亲王换于》展室:真 实再现了当年王换于冒着生命危险创办战时托儿所、为党保存“山东省联合大会会刊”38年、全力救助八路军战士白铁华、含泪埋藏八路军女干部陈若克等感人事迹。让学员直观感受到了革命战争年代沂蒙山区密切的党群关系以及军民鱼水情深,体会到了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跟着共产党走的忠贞信念。

《沂蒙大姐李桂芳》展室:再 现了李桂芳在孟良崮战役中率领妇女用肩膀扛起“火线桥”的感人故事,讲述了沂蒙“红嫂”在孟良崮战役中展现出来的聪明智慧和坚韧不拔的勇气,是她们用自己柔弱的双肩托起了通往革命胜利的桥梁。

《拥军妈妈胡玉萍》展室:主 要展出了全国爱国拥军模范胡玉萍拥军长达60多年的事迹。从少女时代拥军支前、护理八路军伤员,抗美援朝时为国家捐款捐粮,六十年代学雷锋,把“无私奉献”的精神带到了辽宁抚顺。在抚顺的27年间,靠养猪、拣废品,胡玉萍捐款捐物达15万多元,上交党费10400元。60年中,她为国家、为军队奉献了执著的大爱和一生的真情。

《沂蒙红嫂群体(一)》展室:主 要展示了十位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红嫂。有受到毛主席接见的民兵英雄侍振玉;有永远的新娘李凤兰;有毁家纾难的王自生;有许婚动参的梁怀玉;有爆破英雄公成美;有智闯虎穴的刘玉梅;还有方兰亭、高五婶、范桂君、祖秀莲、王桂花等。她们的事迹家喻户晓、声震沂蒙。

《沂蒙红嫂群体(二)》展室:主 要展出了沂蒙山区200多位红嫂的大义壮举,他们的事迹生动感人、触及灵魂、催人泪下。一个个英模人物的典型事迹,充分体现了沂蒙人民“最后一把米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伟大情怀。

《将星耀沂蒙》展室:主 要展示了400多位在沂蒙山区战斗、生活过的将帅们的事迹。将帅们,为了劳苦大众的幸福,抛头颅,洒热血,在沂蒙山区点燃了革命的熊熊烈火,他们与沂蒙人民共同经历了生死的考验,与沂蒙人民结下了深情厚谊。在他们的带领下,沂蒙人民跟随共产党,加入到革命的大潮中来,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无私无畏、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永远跟党走》展室:主 要以沂蒙人民坚定跟共产党走的信念为主题,以诞生在沂南的经典歌曲“跟着共产党走”为主线,剖析了歌曲传唱不衰的原因。再现了沂蒙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军民团结一心,凝聚成了无往不胜、无坚不摧的强大革命力量,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胜利,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拥军支前体验馆》展室:展出的是当年群众拥军支前的场景,有摊煎饼的鏊子,做饭的大锅,风箱、土灶,磨面的石碾、石磨,还有纺线车、织布机、小推车等。当年,沂蒙红嫂们就是用这样近似原始的工具,为部队摊煎饼、烙油饼、缝军衣、做军鞋、救护伤病员……倾其所有支援革命。陈毅元帅曾经深情地感叹道:“我就是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山人,是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推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生活体验展区

主要通过大型实景、生活生产工具等,再现沂蒙红嫂从幼年到成年、再到加入革命洪流的艰辛历程,让学员参与其中,从中体验沂蒙民俗文化及革命战争年代沂蒙妇女舍家支前的感人场面。

红色遗迹展区

按当年中国抗日军政干部大学第一分校的建筑格局建造,含三个展室及一个学员礼堂:

《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展室:展示了1940年7月26日,反映全山东3800万民众意愿的各界代表300余人,在沂南县青驼寺召开了联合大会,会上选举产生了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简称战工会,也就是现在山东省人民政府的前身。这是全国第一个共产党领导的省级的抗日民主政权。会上选举产生了工、农、青、妇、文、动各群众组织,这些组织对进一步团结广大民众,取得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共山东分局》展室:这里主要展示的是山东分局的历史沿革、重大决策和主要工作。1938年12月中共山东分局在沂南岸堤成立,标志着共产党领导的山东敌后抗战,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从此,山东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浴血奋战,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八路军山东纵队》展室:八路军山东纵队,是抗战初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山东人民各地抗日武装起义部队为基础组建而成的。这支土生土长的抗日游击兵团,在抗击日军的斗争中,与八路军115师主力部队相互配合,并肩作战,为中国人民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立下了丰功伟绩。

抗大一分校会堂:系 学员听事迹报告会、观看视频资料的会场,可容纳学员300余人。


相关机构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