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的舟车劳顿,此时已经接近傍晚,伴随着夕阳的余辉,我们抵达了革命圣地延安。就在走出车门的一刹那,延安那透着丝丝凉意的空气夹杂在初临圣地延安那浓浓的激动之情中,瞬间让我浑身一个激灵,紧接着满满的兴奋感蔓延至四肢百骸,整个人一下子火热起来。《回延安》中那一句句真挚的诗句在此时此刻变得如此的真实。
初秋的延安没有满眼的黄沙,没有千沟万壑的沧桑,映入眼帘的是那满山遍野的翠绿,有别于甘肃黄土高坡那干燥带着些许土腥味的空气。延安的空气虽然也是一样的干燥,但是却带着一丝植物那特有的香气。这漫山遍野的青草绿树将我对陕北的印象击得粉碎,不禁让我对革命先烈当年在延安的恶劣环境的形容有了疑问。
在前往酒店的路上,看着远处的宝塔,我开始对第二天的延安之行有了更多的期待。
一夜的大雨将延安冲刷的分外干净。早上9点整,我们来到了此行的第一站——延安革命历史博物馆。看着博物馆台阶上被雨水冲刷下来满地的黄泥,我恍然发现脚下的土地确确实实就是黄土高原。
当我们走进博物馆,历史的画面和真实的物品将我拉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我们的党和我们的军队在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之后来到了陕北,在这里点燃了革命的火炬,我们的党在当年由刘志丹、谢子长建立的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壮大,在毛主席的指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创了延安精神,革命之火从点点火星变成了燎原之火。
看着当年延安抗大的复原场景,难以想象当年的革命同志们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中积极向上,努力汲取着知识的养分逐渐成为我党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坚力量。看着各种各样的陈列品,我终于理解了什么叫做军民鱼水情,陕北的群众是那么的拥护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基础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体现的如此鲜活。我们的党来自群众,群众是我们的根本。
习总书记说过“老一辈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留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培育形成的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一个党员干部,我今日才深刻的理解了习总书记这番话的力量和意义。
离开延安革命历史博物馆,我们穿过“杨家岭隧道”,来到了整个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初期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杨家岭”。今时今日的杨家岭已经和当年的杨家岭完全不一样了,山坡上青翠的松柏上还有昨天夜里下雨时留下的雨滴。陕北的窑洞总被人说是冬暖夏凉的、如何的适宜居住,但当我们这些南方人来到这个在原址复建的窑洞时,我们才知道原来窑洞是如此的逼仄,狭小的窑洞中仅放着领导人的床和工作台便显得满满当当。难怪陈嘉庚老先生能认定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国的希望和未来。
离开杨家岭的路上,我们再次穿过“杨家岭隧道”、穿过“彩虹桥”前往枣园的途中,我不禁感慨当年周总理为了从延安返回杨家岭在途经延河时摔断手臂导致终生残疾。而如今这一路仅仅需要短短的几分钟。
时代在进步,我们的国家社会也在不断进步,虽然延安不再是当年的模样,但是延安的精神始终是深植在我们每个中国共产党人心里的革命信仰和精神指引。回首再望,延安的巨大变化又何尝不是我们延安精神发扬光大的一个缩影,新时代下全国处处都是像延安这样处在翻天覆地变化之中的地方,而继承发扬延安精神是我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最基本的自我修养。
一趟延安之旅让我的精神受到洗礼,让我更加深刻的了解了我党在那个特殊的时期经历过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当与延安挥手告别的时候,在延安的一幕幕如同电影般在我眼前快速翻过。这就是延安,这就是镌刻在我们这一代人骨血中挥之不去的延安梦。别了延安!别了杨家岭!带着从你身上汲取的精神和力量,我一定会继承这一切,为在这伟大的时代中实现中国梦一往无前,坚定前行!
上一篇:【延安红色教育有感】延安行
下一篇:【延安红色教育有感】精神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