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无所不知的时代,也是一个无所知之的时代。现在社会的发达使得各种五花八门的信息充斥着我们的大脑,但是有一种伟大的思想——延安精神,它总是在历史长河的深处永放光芒,永不过时。
曾经无数次在脑海里想象是什么样的一个地方可以孕育出如此伟大的思想?是什么样的一个政党可以领导我们建立伟大的新中国?每个停下脚步的人,都在迫切地等待着答案,但是似乎所有问题的答案只能在延安找到。
众所周知,延安是革命圣地,是中国共产党从弱小走向强大、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地方,也是党中央办公过十三年的地方。刚踏入黄土高原的那一刻,我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绵延起伏的山坡,奔腾不息的黄河,简单纯朴的民风,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向我们展开了宽广的怀抱。
在当时艰苦的环境下取得如此伟大的胜利,内心的冲击也许只有到现场才能感觉得到。此次培训的内容非常丰富多彩,现场教学让人耳目一新。结合自身工作岗位,我认为我们要学习党中央在延安干的三件大事,整风(延安整风运动)、大生产(南泥湾大生产)、培训(抗日军政大学)。
第一件是延安整风运动,重塑理想主义。
从1941年5月开始,在延安开展了一场整风运动。
保持队伍的纯洁性,毛泽东在革命伊始,便怀有这样的初心。三湾改编时,面对不足千人的队伍,毛泽东除了确定“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还做出了一个决策——缩编。 他宣布愿留则留,愿走的发给路费,将来愿意回来还欢迎。自此,人还是那些人,但被注入思想和灵魂后,他们便脱胎换骨,成了新人。
长征结束时,红一方面进入陕北的部队只剩6000人。到整风运动时,短短5年时间,中国共产党已经发展成拥有80万党员的大党,增长了133倍,其中90%以上是抗战后入党的新党员。这些干部“如不提高一步,将不能掌握将来的新局面”。通过延安整风,使全党确立了一条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使干部在思想上大大地提高一步,使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我们的企业首先要确立统一的理想信念,肃清各种错误思想,把公司的战略目标贯穿到每个工作岗位上,“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以科学的态度来分析目前面临的局面,工作要认真细致,坚决杜绝享乐主义,打击奢靡之风,坚定贯彻制定的目标方针,统一思想,事实求是。
第二件是南泥湾开荒,也就是大生产运动,先活过去再说。
1939年2月,毛泽东在延安生产动员会讲话,“我们是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饿死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解散也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还是自己动手吧!”
从1941的春天开始,到1944年,经过359旅的四年耕种,南泥湾从一片荒地,变成了塞北的江南,据统计,1941年359旅共开荒地1.12万亩,收获细粮1200石,打窑洞1000多孔,盖房子600余间,粮食自给率达到79.5%,经费自给率达到78.5%。
何为“南泥湾大生产”?实际上就是开源。大生产的成败关乎南方公司的命运,关乎我们最终能否熬过冬天走进春天。从2014年大宗商品行业进入寒冬期以来,我们遭遇了各种挑战,如何度过难关是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节流固然重要,但开源更加有效。通过调整战略目标,公司明确了“做市商”和“大宝兴”战略的实施路径;通过清远经济冶炼、广铜的产能释放等一系列的强有力措施,我们的生产力迈上了新的台阶,行业地位进一步稳固,经营业绩日趋改善,员工收入逐年提高。
第三件事是要成立抗日军政大学培养干部。
1937年春,中央军委决定把抗日红军大学正式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在“有军必治校”思想指导下,仅抗大8期12所分校培养的抗日军政干部达20余万人,为夺取全国胜利奠定了组织基础。
任何管理组织都想拥有超强能力的队伍,只是各自实现的方式不同。有些是从外面引进,有些是内部培训,还有的通过建立学校,后者往往烙印更深、影响更大。虽然目前我们还没有能力建立自己的学校,但是我们通过内部传帮带、外部集中培训等方式,培养一大批优秀的中层管理人员以及优秀业务骨干,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优秀的人才梯队。
“大道至简,知易行难”,延安之行,震撼了心灵,收获了感动,开阔了胸襟,明白了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领悟了创出一片天地的艰辛。
正所谓:
巍巍青山宝塔镇,
滚滚黄河奔入海。
复兴之路波涛汹,
韬光养晦意志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