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9月11日,我怀着对革命先烈无比敬仰之情,有幸参加了北京社区健康促进会组织的为期三天的“关爱家医-赋能健康守门人”活动。3天的时间里我们先后参观了时代楷模赵志全纪念馆、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以及《沂蒙小调》诞生地。此行虽只有短短二天半的时间,但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实地参观学习和聆听革命故事,感觉自己的心灵受到洗礼,思想得到荡涤,精神得到升华,可谓是一次名副其实的红色之行、感动之行、收获之行。
一、践行新沂蒙精神,感知时代楷模的精神力量
行程的第一站,我参观了赵志全同志纪念馆,跟随讲解员的脚步,使我深入了解了赵志全同志带领新时代药业人艰苦奋斗、战天斗地的艰难创业历程,感受了企业以履行社会责任为己任,坚持“造福社会、创造美好生活”的经营宗旨,为振兴民族医药事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的巨大贡献。历时27年,他把濒临倒闭的校办工厂壮大为净资产60亿元的现代化民族企业;苦撑12年,他强忍胸腺癌的病痛带领员工创新发展,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然而在2014年11月14日深夜,在签完最后一份企业改革的文件后,他猝然倒下,再也没有醒来。赵志全同志作为新时代企业家的优秀代表,也是新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代表,他改革创新、勇于担当、淡泊名利和造福社会的家国情怀,为红色沂蒙精神增添了新的注解。
二、走进大青山,感受山东抗战最悲壮的突围战
走进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时间仿佛永远定格在了70多年前那个寒冷的冬天,日寇调动5万余兵力向我沂蒙山抗日根据地发动“铁壁合围大扫荡”,企图以绝对优势兵力一举歼灭我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彻底摧毁我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山东分局、省战工会、115师、山东纵队等后方机关和抗大一分校学员数千人误入敌“清剿”包围圈内,形势十分危急。我万余非战斗人员与装备精良的5.3万敌人展开了殊死鏖战,终以一千多人的伤亡换来了九千人的胜利突围,彻底粉碎了敌人合围、“清剿”的阴谋,保卫了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保存了山东的革命骨干力量,在山东抗战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穿越烽火硝烟,感悟共产党人的坚定执着
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外形是两个红色的三角形战旗,在纪念馆粗糙的红色外墙上,嵌满了19.47万颗子弹,似乎在诉说着当年前那场战争的惨烈。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一组组雕塑,仿佛把我们带回到那个炮火纷飞的年代。从展馆出来,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凭添了一丝哀伤。我们来到了纪念馆后面的山坡上,只见山坡上密密地排满了一座座黑色大理石底座、上雕银色五星的坟茔。在那场战役中,有5000余名英烈长眠于这块英雄的土地上,他们牺牲时的平均年龄只有23岁。当讲解员向我们讲述“陈若克母女”英勇事迹时,我们在场的每一位成员都潸然泪下,那个刚出生的小女婴还有这5000余名英烈,他们的生命还没来得及绽放,但他们却用自己短促的一生,用一腔热血在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历史上绽放出朵朵耀眼的火花,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安宁生活。
坟茔静静,松柏肃穆,诉说的是一段历史,感悟的是一种品质,传承的是一种精神。在这里,我们向粟裕将军墓深深地三鞠躬,并敬献了鲜花,在烈士墓碑前重温了入党誓词,在老一辈革命者那种对党和人民事业无限忠诚、虽牺牲生命却在所不惜的精神的感召下,身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我对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有了更加深刻的领悟,也更加燃起了好好工作、报答祖国的决心。
沂蒙,是一片红色的沃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这片土地上,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儿女:用乳汁救活八路军伤员的“沂蒙红嫂”,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和抚养革命后代的“沂蒙母亲”、不顾生死抢救解放军战士的“沂蒙六姐妹”等一大批先锋模范人物。“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这种无私博大的胸怀,感天动地,成就了沂蒙精神的灵魂,带着震撼,带着感动,我们踏上返程。参观学习虽然短暂,但给我带来的感动、震撼和洗礼,却终身难忘。作为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一名基层百姓健康的“守门人”,通过此次红色教育,进一步坚定了自己永远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抖擞精神,担当使命,为辖区居民的健康贡献自己的一份青春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