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12月22日,毛主席发出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全国几千万的青年学生响应号召,离开城市前往农村。青年习近平就是这百万大军中的一员,而他的目的地就是革命圣地延安,而这也是他的父亲习仲勋革命和战斗过的地方。
就这样,这位15岁的少年背负起家人的嘱托,离开了北京,来到了遥远的延安延川县梁家河,没想到这成为他人生的一个新的开端。在这片黄土地上,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的尊重和信任。
50余年过去了,我们来到梁家河,感受习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插队下乡时的生活点滴。在梁家河知青故居,我们看到的是一孔孔破旧的窑洞、一排破旧但整齐的被褥,窑洞中潮湿和霉味,炕桌上的煤油灯,炕头连着做饭的锅,极其简陋的摆设,在这样的环境之中,青年习近平练就了吃苦耐劳的品格。
当年的梁家河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山村,但习近平同志用自己的努力,践行像共产党员那样的精神追求。梁家河成就了青年习近平,而青年习近平也带领梁家河百姓做了许多实实在在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梁家河贫穷落后的面貌。在他的七年知青岁月之中,习近平“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过程引起了大家的共鸣。经历过人生的艰难困苦的洗礼,磨练出坚忍不拔的意志,这便是人生的宝贵财富。
在枣园和中共中央领导的旧居和中共中央机关的办公地,窑洞内的光线昏暗,但还是能见到简陋的书桌陈列在窗前,正是那张木桌,陪伴和见证了毛主席创作出《论持久战》等大量光辉的著作,指明了中国革命正确的方向,对中国革命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这一间间昏暗的窑洞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和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人民共和国的坚定基石,培育了让世界瞩目的延安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如今,见证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辛历程的窑洞已成为了珍贵的红色记忆,让人无时无刻不感受到那一段无比宝贵的峥嵘岁月,并带给革命后人无尽的启示与力量。
延安之行,这趟唤醒记忆的红色之旅,带给我强烈的触动。作为新时代的医务工作者,工作中,不忘共产党人的初心、牢记新时代赋予的使命,将延安精神发扬光大,我们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