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一座朴素平凡的山城,党中央、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树起了抗日救国的大旗,重新塑造了她的形象。滔滔延水,承载着全国人民的重托;巍巍宝塔,唤醒了多灾多难的民族;“窑洞大学”,培育了一代抗战救国的英才;煤油灯下写出的卷卷雄文,指导了中国革命胜利的航程;土窑洞里,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山沟小城,孕育了人民共和国的胎儿。
在延安城下,抬起头便能看到一座土色斑驳的旧塔,那就是延安的地标,吸引无数青年不远万里,用双脚一步步走到延安的宝塔山,高耸的宝塔就是革命圣地延安的象征。登宝塔山的山路很陡,很长,即便是热爱登山的我爬起来也是气喘吁吁。我们一行人中有腿脚不适的,有身体微恙的,但每个人都爬到了山顶,走到了宝塔下,在火红的党旗前重温入党誓词,凭吊历史长河中那些令人折服的伟人,凭吊曾激励过无数共产党人的汹涌情怀。立于宝塔山巅,俯瞰延安古城,头脑中仿佛幻化出当年无数个青年学生穿着破烂的衣衫,拄着一截枯枝,远眺宝塔山,一步步坚定走向陕甘宁的场景。这场景或许被沉淀在历史的尘埃中不复再现,但故人留下的遗物及巍峨的宝塔,却提醒着我们那个惊心动魄的、被血色充斥的硝烟年代。
到延安,充分领略了一个词语,“黄土风情”。
所谓黄土风情,需要把这四个字拆开来看,就是“黄土”、“风”、“晴”。三月底四月初的延安依旧需要穿着夹棉袄,当地人戏称要穿成一个洋葱,因为早晨冷,中午热,下午起风,需要一层层脱,一层层穿。参观杨家岭、梁家河时正是下午,风很大,一张口就是一嘴沙,我提着马扎裹着衣服眯起眼睛,一句歌词不自主的在耳边回响:“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
延安是很苦的。宝塔、清凉、凤凰三山对峙,延河、南川河绕城东去,城市设施大部分修建在河两边的川道和沟道上,呈典型的带状特征。一条长河,河中并没有什么水,河底有车在跑。城市就在河两边,周围都是山,无边的黄土地,道路都是单行道。在外面奔波一天,一拍肩膀都是土,回去吃饭要漱漱口里的泥沙,洗洗鼻子。导游说,现在的延安绿化已经很好了,目之所及已经是大片的绿树,抗战时期的延安,条件才是真正的艰苦。
枣园、杨家岭、王家坪,一孔孔窑洞简陋而整洁,摆着简单的桌椅和粗陋的日用品,门口的牌子告诉我,这些矮小的土窑洞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老一辈革命家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就是在这里,孕育了中国革命。黄色的土地,红色的精神,延安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家园。半个世纪以前,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来到延安,在这艰苦的环境中,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了胜利,在这黄色的土窑洞里,星星之火逐渐长成了熊熊火光。
在讲解员的讲述中,在展览馆的烈士遗物前,很多同事都忍不住流泪了。一次次身临其境的感受,让我对当年共产党员所处的艰难困苦感触颇深。我们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党,以每天五分钱的伙食,以破衣、草鞋的装束,以大刀长矛的装备,勇敢地向敌人亮剑,胸怀革命的理想,用双肩扛起为民求解放的重担,手持烧毁反动统治的革命火炬,用生命与鲜血为我们打造出了一个人民的新中国。
延安之行给我带来的最深感触是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与陕甘宁群众的鱼水深情。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深入人民群众中间,在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的优秀传统和优良作风,是永不过时的民族精神。1935年到1948年的13年里,中国革命的种子在延安落地生根,茁壮成长,逐渐成长为参天大树,指引着中国革命的胜利。
我们都是黄土地的孩子,延安的黄土培育了金灿灿的稻谷和洋芋,养育了一辈辈为了中国崛起而奋进的革命志士。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沧海桑田斯人已逝,曾吹拂过那些革命先烈的黄土今天轻轻包裹着我,曾是革命英烈心中指引的宝塔山今天成为我心中的灯塔。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今日一别宝塔山,他日定当再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