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参加了兰德干教承办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浙江)专题培训班”至浙江杭州进行为期五天的“乡村振兴及全域旅游”专题培训,本次培训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模式,安排充实,内容丰富,四位老师系统地向我们讲授了《两山理论与浙江实践》、《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全域旅游-理论创新与实践经验》、《红船精神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我们还实地参观考察了安吉余村、鲁家村、萧山航民村、外桐坞村、桐庐环溪村、荻浦村。五天的时间里,我们边学边看, 开拓了视野,对标先进,审视自身,感慨万千。
本次培训涉及的“两山理论”、乡村振兴与全域旅游虽然是三个不同的理论体系,但其实三者是相互联系、融会贯通的。“两山理论”是实现乡村振兴及开展全域旅游的基础,旅游业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全域旅游的推广最终都是以实现环境优美宜居、经济长足发展、人民富足安康为最终目的。几天来的学习中,我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收获: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的传承
成功的战略不在于谋一时一地,而在于谋全局长远。15年间,浙江各级干部按照“八八战略”指引的方向,以钉钉子的精神,接续奋斗,一步步展开、一项项分解、一件件落实、一年年见效,浙江2017年GDP总量全国第4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国省区第1位,在乡村振兴方面成绩更是震撼: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为2.054,是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我区位于滇池西南岸,生态良好,气候宜人,拥有滇池流域面积758平方公里,53公里滇池湖岸线,同昆明主城山水相依、处于都市快速一小时经济圈,域内古滇文化、青铜文化、郑和文化、宗教文化和民间民俗文化共生共融。2016年底我区撤县设区后提出了“国际旅游康养新区、古滇郑和文化旅游名城、高原湖滨宜居新城”的发展定位。这个发展定位是综合考虑评估了我区的比较优势、面临的机遇挑战以及康养产业、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前景提出的,这就是我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绘制的发展蓝图。在这张蓝图的引领下,我们应向浙江学习,以一绘到底的坚决,持续发力的坚持,各级各部门通力协作,制定发展时序计划,争取蓝图早日成为现实。
+旅游的概念
在浙江外国语学院旅游系张教授的《全域旅游-理论创新与实践经验》中,提到了一个概念“+旅游”。“+旅游”与“旅游+”是有着实质区别的。“+旅游”的要义在于旅游是构建于区域特色产业上的锦上添花,体现了旅游产品、服务和体验应该是从产业内部生长出来的,提示我们要跳出“景点旅游”的思维牢笼。在我们开展旅游项目前,要高屋建瓴地考虑到 “稳定主导产业,壮大特色产业,培育优势产业”。在杭州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现场参观的6个村都布局了不同的产业,以安吉余村为例,安吉余村作为生态旅游村,在乡村旅游方面走在前列,但深入了解后发现,安吉余村依托村庄丰富的毛竹资源大力发展毛竹深加工产业,一支毛竹通过余村人的巧手变成了能吃(竹笋)、能喝(竹饮料、竹酒)、能居(竹房屋、竹家具)、能穿(竹纤维衣被毛巾袜子)、能玩(竹工艺品)、能游(竹子景区)的时尚用品,形成了七大系列5000多个品种,让余村几千亩毛竹产生更多的溢出效应。2016年,村民们又在5000亩毛竹山上种起了林下作物,建起了中草药基地,既达到了美观效果又产生了经济价值。同时余村作为白茶的生产地之一,也致力于把“茶叶子”变为“钞票子”,逐年扩大茶园规模,茶业成为村内经济产业支柱之一。同样的例子还有安吉的鲁家村。鲁家村在花了1700多万元打造村庄的“颜值”后也因为没有支柱产业而苦恼,几经尝试后,最终引进了万竹农场、葡萄农场、野猪农场、“中药谷”等项目增强产业本身的造血能力,深入挖掘农业的生态功能、景观功能、文化功能,最终实现了农业和乡村旅游共生共荣的双赢。以上两村的发展,就是在本地产业有了内生动力时再按照“+旅游”的概念进行提升打造,最终实现农业借助旅游增长活力,提高知名度,增加收入;旅游业依托农业开拓新的领域,扩大发展空间,以农促旅,以旅兴农。
说到我区的特色农产业,鲜切花种植绝对是一大亮点。我区目前的鲜切花种植面积超过4万亩,从事种植的农户超过1万户,产值约15亿元。我区产出的鲜切花供应量占了有着“亚洲花都”的斗南花卉交易市场交易量的半壁江山。然而,我区鲜切花产业还停留在种植层面,品种研发、科学化种植、交易、深加工的产业链没有延伸,产品附加值低。当下还面临鲜切花普遍的大棚种植与目前我区发展文旅、大健康、大养生产业所需要的呈现出农业的绿色、健康、可持续性、景观性无法协调融合,我们必须要考虑产业的升级、转型,使我们的产业既实现产业价值的提升,也要能与其他产业共融发展,面临同样问题的还有我区的蔬菜种植产业。
乡风文明的重要性
在参观安吉余村时,一块“余村村规民约”在村民活动广场映入眼帘:“爱国家、跟党走、讲法制、显民主、知荣辱、明理节、扬正气、树新风…睦家人、孝长辈、亲乡邻、守信诺…”;到了外桐坞村的文化礼堂,再次看到村内各家的家训、村训、族训挂于显眼位置;到了慈溪村,首先引入眼帘的是慈孝牌坊,孝文化深植于群众内心深处。透过这些小细节,我们看到了基层组织在努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倡导村民尊重传统文化、践行法治精神、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实现乡风文明。加强基层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村民形成统一的价值导向,更好地化解矛盾,凝心聚力谋发展。撤县设区后,我区将以区位优势及资源禀赋承接主城区健康、旅游、文化、现代服务等产业功能外溢,这必将带来产业结构的转型发展,开展基层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群众的法治思维、发展思维是奠定后续转型发展基础的铸魂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