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为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强化青年学子的使命担当,我加入了学校组织的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赓续红色血脉、追寻“红色足迹”学党史实践团。身为贵州人,这是我第一次实地走进贵州的红色基地,用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什么是有理想?什么是有信念?怎样才算有志气?何为新时代的中国有为青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世界则国雄于世界,而怎才算是少年强呢?这是我需要仔细思考领悟的。我们如今对于历史的回顾,是在革命胜利的年代,而对于那曾经誓死守卫国家的战士们,他们不知前路,或许希望渺茫,然而却勇往前行从不畏惧,因为他们肩上背负的,是整个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希望。这,便是理想!这,便是信念!踏寻红色足迹,坚定理想信念,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踏上了红色贵州行的社会实践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从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中深刻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什么是长征精神?伴随求知的态度和敬仰的心情,我们首先参观拜访了中共贵州省工委旧址。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几代省工委领导带领全省人民对党的伟大事业执着追求并为之奋斗的精神风貌,学习了革命先烈追求真理、献身革命、为共产主义事业矢志不渝的英勇奋斗。一件件历史实物、一张张历史照片、一幕幕历史片段,展现了党在革命历史时期恢宏悲壮、刻骨铭心的峥嵘岁月。在遵义会议会址及遵义会议纪念馆中,我学习了红军长征期间在此写下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也看到了战争时期红军战士们所使用过的布鞋、武器、手稿以及战士们的肖像,深刻理解了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是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是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生死攸关的伟大转折点。
在苟坝会议会址,大量的历史文物、文献、图片资料和雕塑、绘画场景,以及声光影像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让我全面了解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遵义苟坝的活动情况,体会了苟坝会议是遵义会议的继承和完善,巩固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为后续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指挥基础。每走过一处,都是一次对精神的洗礼。没实际到达这些红色基地前,我对于它们的了解,仅仅来源于书本上的文字。而贫瘠的文字能给人带来的感悟并不深刻,当真正站在会址前,我深刻理解了长征精神,对这种精神所凝聚出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有了深刻体会。正是它领导着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宏伟中国梦的道路上不断排除万难,以积极、自信的姿态紧握祖国前进的方向盘,它也引导着中国青年肩负起历史的重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新时代青年理应有这种不惧前行的坚定信念,牢记时代赋予我们每个人的使命和担当,努力承担起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重任。
如今的我们生活无忧,而当我走进红军山烈士陵园及娄山关后,这无忧的生活却让我深思。走近体会后,我了解到了烈士陵园里战士们的光辉伟绩,无私奉献,看到了那耸入云端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在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和娄山关红军战斗陈列馆,我看到了娄山关的易守难攻,山路的险峻陡峭,切身感受到了当年红军在险恶的环境下取得娄山关大捷的艰难和不易,更感受到毛主席和红军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胸怀,我不禁肃然起敬。我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他们,便是毫不胆怯的前锋。中国共产党一路至今,经历了多少磨难,是多少先辈的流血牺牲,才换来我们如今的美好生活。二十岁的我,身为中国青年的我,能为国家做些什么?与我们年龄相仿的这些战士们相比,我能做的何其微小。在深思之后,我认为,如今身为中国青年的我们更应该学习革命烈士身上的品质,坚定理想信念,保持革命意志,发扬斗争精神,敢于牺牲奉献、敢于担当作为、敢于争取胜利,切实担负起新时代所赋予的光荣使命和责任,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几十年前的硝烟与战争不复存在,历史留下的红色烙印一直激励着世人。历史是一盏明灯,它照进现实,也照亮未来。在贵州这片红色热土,一个花繁叶茂、充满浓浓乡愁的美丽小镇吸引万千游客,拨动所有人的心弦。
随着实践团走进花茂村,不仅开拓了我的眼界和思维,而且也让我感受到国家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落到实处,看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正确性。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调研花茂村时曾说,“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在与花茂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彭龙芬书记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花茂村原名为荒茅村,由于地理位置等原因,花茂村属于贫困村,而如今,已经完成了从贫困村到小康村的转变。在“花茂人家”古法造纸工坊我切实感受了传统与现代的深度融合,在“红色之家”小院真情体会了习总书记深厚的为民情怀以及党的政策为花茂村带来的巨大变化,在花茂村陶艺文化创意一条街直观认识到了陶艺文化与产业发展的有机融合。这里的村民幸福美满,蓝天与白云相互融合,绿水与青山互相映衬,路边的大人正细心教导小孩做陶瓷,隔壁巷子里飘出的酒香,屋子外正做纸浆压花的姑娘,无一不体现花茂村的美好。
花茂村之行,让我真切感受到了乡村振兴为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实现全面小康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作为一名贵州人,要牢记习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坚定不移的听党话、跟党走,把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住拓展好,努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风雨兼程满沧桑,薪火相传续华章。我们拜访了在长征精神和沂蒙精神滋润下成长起来的两位优秀校友——苏东方、刘秀祥。苏东方是临沂大学2010届毕业生,在贵州电视台面向全国招聘时,他以第一名成绩脱颖而出,现任贵州新闻联播主播。与苏东方学长初次见面时,他与我们交谈时候熟练的贵州方言令我震惊,虽不是贵州人,却也能与贵州文化相融合。苏东方学长说到:贵州和临沂都是革命圣地,大家在这两方红色热土上成长、求学、生活,要在沉浸式体验中主动学习党史,接受红色教育,将沂蒙精神和长征精神互融互通、发扬传承。与苏东方学长交谈过后,收获颇丰,见识增长。刘秀祥是临沂大学2012届校友,曾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和“全国最美教师”等荣誉称号。在未曾谋面之前我便被刘秀祥学长事迹所感动。在与刘秀祥学长交谈中,我深刻领悟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刘秀祥学长说到:“离开家乡,是为了更好的回馈家乡”、“始终相信奋斗的力量”。我在他身上看到的,是“心之所向,皆所向阳”的力量。我在刘秀祥学长身上学到了三点,一是不懈奋斗,二是学会感恩,三是终身学习。这是青少年所应该具备的三个必须点。与优秀校友交谈后,我便以他们为目标,在接下来的大学生活中,端正态度努力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具备相当素质能力的人,一个具有勤勤恳恳的人,一个热爱本职工作和学习的人。
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百舸争流。从两位校友身上,可以感受到临大学子在大学时代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可以窥见临大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贡献的青春力量。未来,一代代临大人在历尽风雨后,会继续穿越山海、照见花开!
此次历史的红色旅程结束了,而我们未来的红色旅程却刚刚开始。历史的红色旅程是革命先辈们开创的,未来的红色旅程要靠我们来继承。在这次实践活动中,革命先烈为民族大义和心中的理想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深深震撼了我,花茂村的脱贫到小康坚定了我的信念,与校友的接触使我领悟“有为”。这些都让我对共产主义又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也更加坚定了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信心!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我们新时代青年应当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以开拓进取服务社会,谱写更为动人的新时代青春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