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合肥到延安有1181公里,如果不坐高铁,不坐飞机,徒步走路,每天50公里,大概需要24天,如果是上海、广州出发,则更加遥远。这么不可思议的徒步距离,那时候的几十万的革命青年做到了,在他们和目的地之间,不仅隔着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还有30万重兵、5道封锁线,一道封锁线布下6300个碉堡,随便一个哨卡怀疑你是奔赴延安的革命青年,你就会身陷囫囵。那个年代,想要奔赴延安就是这样艰难,但是难不住革命青年对于红色圣地的信念。
延安精神是革命青年的精神家园
用延安干部学院老师的话说就是,“割掉皮肉还有筋,打断骨头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要爬到延安去”。延安,尽管那时候物资匮乏,条件艰苦,但依然不妨碍它成为温暖、明朗、坚固和蓬勃向上的圣地,成为青年人梦寐以求的理想所在。在杨家岭革命旧址,我万分激动的看到了国家开发银行的纪念林,它不仅仅纪念了在革命战争年代,为延安、为中国崛起而奋斗的共产党员、知识青年们,更号召着我们开行人,在和平建设时期,在延安精神的感召下,为祖国为人民的事业,奉献自我,飞扬梦想。
延安精神就是艰苦奋斗的精神
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我们党和人民的事业是靠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的。走进毛主席住过的窑洞,我们看到的只是一张旧木床、一条桌案、四壁黄土、一盏油灯,最为简陋的窑洞,却有着世界上最传奇的色彩,毛主席就在这里写出了《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著作,这里是全世界最小的指挥所,却指挥了世界上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后来在《北行漫记》里这样写:“党的负责干部,住在寒冷的窑洞,凭借微弱的灯光,长时间地工作,那里没有讲究的陈设,很少有物质享受,但是住着头脑敏锐、思想深刻和具有世界眼光的人。”
在老师的讲座中有一段访谈我印象极其深刻,那是第一任内蒙古自治区主席的儿子,16岁去了延安,后来人家问他去延安苦不苦,他说:“我到延安不到20岁,我们在最困难时候的口粮,只有一个窝头,就是一天的口粮就是一个窝头,我每天都在考虑,是这一分钟吃掉它,还是下一分钟吃掉它……因为我相信,下一分钟我更需要它。但是,如果这时候有同学告诉我,鲁艺在扭秧歌,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步行上十几里路,到鲁迅艺术学院去扭秧歌,所以,我真的没办法回答你,什么是苦”。又有人问他觉得去延安值得么,他说:“我来延安的时候,我只知道爱国,我只知道抗日,什么信仰啊、主义啊,我都不知道,但是离开延安的时候,我知道一个人,如此渺小的生命,可以和人类、和祖国如此伟大的事业联系在一起,我真是太幸福了。”老师说毕,在座的学员们都为那时候在恶劣生存条件下艰苦奋斗、乐观勇敢的共产党员们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党历来把为中国最广大人民谋利益作为根本宗旨,在延安时期,我们党紧紧团结人民群众,依靠延安广大人民群众的帮助和支持,最后才取得了革命斗争和建设的胜利。我们在枣园革命旧址聆听了张思德同志生前革命事迹。张思德是一个最平凡的人,我们悼念逝去的张思德,为他朴实的品质、闪光的道德感动,我们每个平凡人都在寻找自己灵魂里的张思德,我们更要呼唤为人民服务的时代精神。
张思德同志牺牲时年仅29岁。毛主席参加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时演说了著名的《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真好,这五个字是秤砣,可以把人的灵魂称一称,到底是重如泰山,还是轻如鸿毛?
征途
红色宝塔山,追梦赤子心。如今的延安,已经成为红色文化的一个符号,一个载体,它和延河水,宝塔山,杨家岭,领袖和人民一起构成丰富瑰丽的延安精神的象征,它对我们永远有一种朴素的教育意义。当年延安精神指引着先辈们打下江山,今天我们开行人更要将它发扬光大。毛泽东同志在七大会议上说,陕北是两点,一个是落脚点,一个是出发点。作为开行人,延安精神是我们继承先烈优秀革命传统的落脚点,更是我们坚定理想信念迈向开发性金融伟大征程的出发点。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我们脚踩黑布鞋、头戴八角帽、身挎绿军包、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在延安干部学院教授的讲述下,我学习了我党奋斗历程和延安精神,在革命圣地宝塔山上重温了入党入团誓词,在杨家岭、枣园革命旧址、延安革命纪念馆体会了中共延安十三年艰苦卓绝的红色历程。 在延安的所见所闻,让我感受到了我们的党曾经历过的那些峥嵘岁月、艰难险阻,感受到了老一辈共产党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对革命事业的执着和忠诚。
——分行团委宣传委员 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