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善洲,一位共产党员的时代楷模。之前,一直都是通过各种学习材料和媒体报道了解到这位老人的先进事迹——一位退休的地委书记,二十二年如一日,带领着几十个人,将昔日荒凉的大亮山装点为如今的万亩林海。几句话,轻描淡写,但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传承。
十九大召开前夕,区委组织我们一行50余人到杨善洲干部学院参加党性教育培训。经过将近10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巍峨的大山,在蜿蜒的山路上看,都是茂密的树林和郁郁葱葱的植被,一眼望不到边际,还没下车就觉得自己已经身处在一个天然的大氧吧,这就是来到大亮山的第一感受。在大山的深入,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杨善洲干部学院。三天的学习时间,学院为我们精心安排了丰富多彩的课程和活动,让我们切身感受和体会杨善洲老书记带给我们的感动和震撼。学习杨善洲就是学习他忠诚、为民、奉献、实干的精神,就我自己而言,最令我感动和最应该学习的就是他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坚韧不拔的工作劲头和一切为民的家国情怀。我的父亲经常对我念叨,“你们这代人就是没吃过苦”。没有吃过苦就不能理解什么是艰苦奋斗、没有吃过苦就不会体会什么是坚忍不拔。
学习和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杨善洲和林场的工人刚上大亮山种树的时候,水电不通、住房简陋、出行困难成了最大的问题,在夜晚一次次凛冽寒风、漂泊大雨的突袭下,没有浇灭他们的信念产生退却的念头,而是通过不懈的坚持来解决问题。没有经费、没有树苗,作为退休的地委书记的杨善洲就到街上、市场捡果核培植树苗,就连家人和曾经的同事朋友都觉得丢脸,而他却是一句“等到以后果树长大长出果子的时候就不丢脸啦”,这种遇到困难不退缩,而是想方设法解决问题的精神都值得大家的学习。在工作中,我们往往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难,一部分人会选择性的执行,也就是困难的工作就尽量回避,实在回避不了能拖就拖,能滑就滑,能做多少做多少,缺少了敢于克服困难、迎难而上的勇气和担当,以至于我们的有些工作推进缓慢甚至原地踏步,只要面子不像样子。目前,我们晋宁正处于转型发展关键阶段,市委把我们区作为昆明大健康产业示范区的核心区,这是一个全新的定位,也可以理解为我们发展大健康的创业阶段,各项工作需要每一位干部职工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真正为晋宁的转型升级和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学习和传承坚忍不拔的工作劲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我觉得杨善洲就是这样一个人。不管工作中还是退休以后,他都能坚持不懈把事做好。他外出学习种植先进技术,只为教农民群众种植水稻并获得了成功,保山地区也成为滇西粮仓;他来回走了一天一夜直到半夜才到林场,只为将买来的树苗及时送到山上种植;他更是在大亮山上坚守22年,只为将曾经的荒山变为绿洲。一位退休的老人,能在荒山上坚守22年只为做一件事,本身就是一种感动,体现了坚韧不拔的工作劲头。试想,在我们工作和生活中,能否长年累月坚持做一件事?我想,多数人的答案是否定的。坚韧不是说说便有,也非想想就来,而是脚踏实地,老老实实、踏踏实实在实践中磨砺出来的。“耐心和持久胜于激烈的狂热”,什么工作都一样,实在抓抓实在,才深入、才具体、才持久,才有成效。三心二意,见风使舵,昙花一现,短暂而浮漂,是干不了事、干不成事、干不好事的。
学习和坚持一切为民的家国情怀。“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六十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这是感动中国的颁奖词。杨善洲一辈子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老百姓血肉相连,尽心竭力为老百姓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把自己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始终把为群众排忧解难作为自己的第一职责,时刻惦记着群众的安危冷暖,把服务人民、造福百姓作为自己一辈子的人生追求。退休后的杨善洲,始终牵挂着他的故乡和人民,毅然决然的放弃了到城里养老,带领着家乡人民花了22年时间绿化了5万余亩荒山,现在的大亮山林场价值高达3亿多元。直到杨善洲临终前还反复叮嘱,一定要把林场的收益按比例分给群众,不能让群众吃亏。
杨善洲——最美的一片绿洲,你的名字就刻写在大亮山每棵挺拔的树上,每道陡峭的山梁上,每条欢腾的溪水里,您的名字将永远刻在百姓的心里。作为新时期的一名共产党员,我们要以杨善洲为榜样,学习他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平凡的业绩,用实际行动为家乡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