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一方面军二渡赤水后,部署向桐梓、遵义方向前进,红一、三军团进攻娄山关及其以南地区的黔军,相机夺取遵义。1935年2月25日深夜,红三军团攻占娄山关,并在红一军团的密切配合下连续击溃黔军的多次反扑。接着,红一、三军团乘胜向遵义方向追击,28日晨再占遵义城。蒋介石急调国民党军第59师、第93师企图夺回遵义,毛泽东等当即乘援军孤军冒进之机,集中兵力,短短5天时间歼灭和击溃国民党军2个师又8个团共1万6千余人,俘敌约3000人,这是中央红军战略转移以来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成为长征中的“点睛之笔”。毛泽东以他独有的浪漫主义情怀,激昂豪迈地写下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五、玉汝于成 艰难远征
红军长征经历了数不尽的生死考验,仅红一方面军就阵亡近8万人。1935年2月27日,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就牺牲在第二次攻打遵义战斗中,是长征途中牺牲的职务最高指挥员,年仅27岁。飞夺泸定桥之战,红四团昼夜兼行奔袭240里山路抢占泸定桥西岸,挑选22名干部战士组成突击队,顺着溜滑的13根铁索冒死向前爬行,突击队后面的同志一边掩护一边铺木板,一举夺取泸定桥对岸关口。为中央红军主力杀开了一条血路,彻底粉碎了蒋介石让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梦想,但这22名勇士大多数在长征途中牺牲。
长征途中,红军指战员不仅要冲破数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还要与极为险恶的自然环境作斗争,先后翻越20余座常年积雪人迹罕至、海拔4000米以上的大雪山,奇迹般走出荒芜人烟、纵横六百里的茫茫沼泽草地。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半根皮带见证着那段历史:红军进入草地后没有任何包括草根树皮等可吃的东西,只好吃皮带,煮着吃、烤着吃,先煮再烤、先烤再煮,战士周国才留下了吃剩的半截皮带,后来烫上“长征记”三个字永久保留下来。当红十一团走出草地过班佑河70多里后,红三军团长彭德怀要团政委王平说带一个营返回去接未过河几百人,走到班佑河边王平用望远镜一看,果然东一团、西一团黑压压的一片,估计至少有五六百人,但却没有一点动静,涉水过河一看,那些红军官兵或坐或躺,或卧或跪,或背靠背、肩挨肩,数百人全牺牲了,当时就泪如雨下。1935年10月19,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甘宁红军会师,这支仅剩7000余人的部队,经历途中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红军将士历经悬殊的敌我力量、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严峻的党内斗争三重考验,完成了人类战争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惊天逆转!
遵义学习之行,红军将士可歌可泣的事迹时时震撼着我的心灵,红军长征战胜千难万险、最后取得胜利靠的是什么?最关键是精神的力量、信念的支撑。歌曲《山高路远》中的一句歌词足以证明红军的伟大远征壮举: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新时代,我们依然要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持续奋斗,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走好我们新的长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