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心得】査必芳:信仰之花永不凋零——全州统战干部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2021-07-12 10:53:02
来源:公众号-黔西南试验区统一战线
浏览次数:1337
导读: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为进一步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州委统战部推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统战干部党史学习教育心得”系列文章,通过身边人讲感悟,唱响统战干部始终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奋进新征程的赞歌。故 事井冈山小井红军烈士墓旁,一处僻静的小山坡上,一块不起眼的三角形石头就是墓碑,碑文很简单“魂归井冈 红军老战士曾志”,中共中央组织部原副部长、老红军曾志的骨灰,就洒在石头墓碑上方一棵柏树下。我站在这块墓碑前,深深鞠躬,以表敬意。曾志,1911出生于湖南宜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为进一步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州委统战部推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统战干部党史学习教育心得”系列文章,通过身边人讲感悟,唱响统战干部始终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奋进新征程的赞歌。

井冈山小井红军烈士墓旁,一处僻静的小山坡上,一块不起眼的三角形石头就是墓碑,碑文很简单“魂归井冈 红军老战士曾志”,中共中央组织部原副部长、老红军曾志的骨灰,就洒在石头墓碑上方一棵柏树下。曾志,1911出生于湖南宜章,192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党革命斗争早期为数不多的女干部之一。她曾对毛主席说:为了革命,我随时准备献出自己的一切。从15岁参加湖南暴动、17岁上井冈山、驰骋闽东、转战延安、奋战东北,到建设新中国,曾志的一生,出生入死,历尽了种种艰险坎坷,但她却坚定信念,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尽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1928年11月,曾志生下她的第一个孩子,迫于战争环境,她不得不将刚出生26天的儿子托付给同样是红军的石礼保夫妇。石礼保夫妇牺牲后,这孩子从此便与曾外祖母(石礼保的岳母)相依为命。当曾志再次见到儿子石来发时,已是1951年夏天,儿子已经23岁,也已经离开母亲23年。时任广州电业局党委书记的曾志何尝不想把孩子留在自己身边,然而在广州呆了20多天后,石来发对妈妈说:“我已经成家,还分了田、分了地,我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家里还有80岁的老外婆,没有我她就活不成,我得回去守着她,给她养老送终!”曾志对儿子说:“你做得对,应该回去!你虽然不识字,却能懂得大道理,做人就是要知恩图报。老人家养了你这么多年,我也不能夺人所爱啊!”石来发回到井冈山后,改名为蔡石红。他牢记母亲的谆谆教导,在井冈山上担任了护林员,做了一辈子的农民。1985年,石来发的儿子石金龙第一次见到奶奶,已经30多岁,作为井冈山垦殖厂赤脚放映员,他希望通过奶奶这样的“大官”解决生活、工作困难,改变命运。奶奶却说:“我们一家还能在一起真是不容易!我有多少战友都牺牲了,有的连名字也没有留下;还有多少孩子甚至都不知道身上流的是谁的血。和他们比,我们真是再幸福不过了。但是要知道,没有他们的牺牲,也不会有咱们的团聚。所以,我是一个革命的幸存者,你们也都是。作为咱们家的孩子,更应该懂得回报。”“幸存者”,年轻的石金龙并没有理解其中的含义,他给奶奶提出,能不能给家里3个人解决商品粮户口?没想到奶奶却说:“你看咱们今天吃的饭菜,不都是农民种的吗?那你又何苦要转商品粮呢?”石金龙心里埋怨着,这么点事情都不给解决。几年后,石金龙请奶奶的秘书出面解决“农转非”,没想到秘书直摇头:“曾部长有规定,家里的事要是她没有交代,我今天办了,明天就要卷铺盖回家了。”石金龙才明白,奶奶为什么把自己当成一个“革命的幸存者”,在奶奶这一代共产党人心里,组织原则象征着党的生命,他们绝不会亲手去破坏的。一心为国,两袖清风。“我不仅是一个女人,更是一名战士……我对我选择的信仰至死不渝!”这是晚年的曾志对儿女坦露的心迹。清风拂过,翠柏摇曳,仿如轻声诉说革命先烈的事迹。我和解说员一样,眼含热泪,被深深触动。现场教师解说声情并茂,我仿佛看到——1998年6月30日,当陶斯亮和家人护送曾志的骨灰来到井冈山,长子蔡石红跪倒在地失声痛哭,生前不能相伴,而今他要为一生历尽磨难的妈妈在井冈山修个好墓,可母亲的遗言,却让蔡石红断了这想法。曾志在《遗言——生命熄灭的交代》中写道:“死后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在家设灵堂;京外家里人不要来京奔丧;北京的任何战友都不要通告打扰;遗体送医院解剖,有用的留下,没用的火化;骨灰一部分埋在井冈山一棵树下当肥料,另一部分埋在白云山有手印的那块大石头下。决不要搞什么仪式,静悄悄的,三个月后再发讣告,只发消息,不要写生平,我想这样做才是真正做到节约不铺张。人死了,本人什么都不知道,亲友战友们来悼念,对后人安慰也不大,倒是增加了一些悲哀的忙碌,让我死后做一名彻底的丧事改革者!”于是,曾志的儿女们在母亲战斗过的地方,在战友们长眠的身旁,将母亲的骨灰撒向大地,并献上了四束小花,花上插了一张卡片,上面写着:“您所奉献的远远超出一个女人,您所给予的远远超过一个母亲!”清风拂过,翠柏摇曳,仿如轻声诉说革命先烈的事迹。在井冈山学习培训,近距离触摸井冈山红色历史,精神的力量震撼人心。当我听到,时任中央苏区分局委员、少共中央分局书记李才莲的妻子池煜华,苦苦等候丈夫70年,池煜华家徒四壁的墙上工工整整贴着19张奖状:土改积极分子、养猪模范、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三八红旗手……她说,李才莲在前线拼命,自己也要在家里积极工作,不能单单只是李才莲的老婆,更应该是李才莲的革命同志。当我听到,红军烈士的后代江满凤唱着爷爷留下的红歌《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婉拒央视《井冈山》剧组70万元报酬。她说,绝不能用爷爷留下的精神遗产去“赚钱”!她向剧组提出的唯一的要求,就是在电视剧片尾注上爷爷的名字。当我听到,井冈山烈士陵园里,祭奉着井冈山斗争时期牺牲的48000多名革命先烈,其中有姓名可考的只有15744人,无名英雄达到3万多人。至今,人们仍然无法得知他们的姓名,但是他们已经永远铭记在后人心中……一个个红色故事荡气回肠,诠释着井冈山精神的深刻内涵,“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这是一次信仰之行,初心之旅,使我深受感动、深受教育、深受洗礼。在感动背后,我深思,怎样去、传承、弘扬伟大的井冈山精神。在井冈山的每一次实地教学中,每一名解说员、每一个现场教学的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井冈山的故事他们讲了千千万万遍,然而,每一次讲述,他们依然饱含深情、依然热泪盈眶,井冈山的红色基因,早已融入他们的血脉里。他们用朴实无华的语言,传颂着这段感人的历史,传颂着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这里面,融汇着他们对革命英烈的厚爱和敬仰,寄托了井冈山人民对党和红军的深情厚意。这一群人工作的状态、奋斗的模样、追梦的激情,深深打动着我。使我在一个个红色故事中,感悟到,在井冈山长眠的这些红军战士,正是因为他们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他们相信中国共产党,相信党的事业和奋斗目标,所以才最终迎来了革命的胜利和解放。他们义无反顾献出了鲜血、生命甚至是整个家庭,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信仰的力量和对党的忠诚。作为历史的聆听者和感悟者,要更加坚定理想信念,永远听党话、跟党走,随时准备着为党牺牲自己的一切!井冈山之行,时间是短暂的,对我的影响却是永远的,井冈山革命历史已经深深刻录在我的脑海中。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加强理想信念,要落实在行动中。从井冈山回到报社,我的心依然是崇敬着的,我的心情是澎湃着的,久久不能平静。讲述也是一种感悟,讲述动人故事,传递红色力量。于是,在给我所在的党支部上党课中,我声情并茂地给大家讲述井冈山“一个母亲、一个妻子、一首歌、一群人的故事”,我的同事们也被井冈山红色历史深深打动。我深知,井冈山的红色故事很多很多,我不过是从红色历史中撷取几朵浪花,但是我知道,学习党的历史,缅怀无数先烈的丰功伟绩,使我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更加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倍加珍惜今天的来之不易,更加努力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把学到的历史,听到的感动,内化为灵魂深处的自觉遵循。结合实际,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对贵州发展提出的“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确定的“一二三四”发展思路,在州委明确的“两大一高”“五个主战略”“十条主路径”征程中,忠诚履行一名党的新闻工作者职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铆足精神,想在前面,干在实处,“天天有激情,时时在状态”,尤其是在关键时刻要顶起头上那片天,在本职岗位上不断进取,发出一份光和热,为黔西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鼓与呼。
【继续教育培训网声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