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我们满怀崇敬的心情,千里迢迢来到中国革命圣地——延安,开展学党史红色教育专题培训,意义深远,令人难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读书学习曾借用清代文学家王国维提出的读书理论,分别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三种境界。不管是读书学习培训,还是工作干事创业,都要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才能收获良好的效果。
功夫不负有心人
从读书学习第一境界来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思是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所以,我们来到延安参加培训,首先要解决为什么来学的思想认识问题。
延安是革命圣地,中共中央以延安为中心,在陕北领导中国革命长达十三年。我们不禁要问,这十三年,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经历了什么?解决了什么重大问题?提出了什么重大理论?积累了什么宝贵经验?延安时期尽管物质匮乏、条件艰苦、环境恶劣,但人人朝气蓬勃、激情燃烧、充满生机,延安成为成千上万有志之士景仰、向往和奔赴的精神高地。根本原因是什么?就是那里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民族的希望。
来到延安就是要理解和体会中国革命延安的十三年,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力量大发展的时期,是我们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事业从低潮走向高潮、实现历史性转折的时期,是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始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起点,在中国革命进程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来到延安就是要理解和体会中国革命延安的十三年,老一辈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留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培育形成的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
来到延安就是要理解和体会中国革命延安的十三年,共产党人厚积建国立业之才,探索大国治理之路,延安地区政治清明、天空明朗、政府蔼蔼然,夜不闭户、社会进步、民众欣欣然,天下归心、万众一心、贤达信信然。在延安,我们切身感受到心灵的震撼、思想的洗礼,进一步涵养初心与使命、强化担当,让理想信念更加坚定,不断积淀“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动能,继续前进。
人间正道是沧桑
从读书学习第二境界来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意思是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纵然是身心交瘁,殚精极虑,也矢志不渝,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在延安培训期间,我最感动的是参训人员学习的认真与用心,大部分是现场教学,没有教室就随地而坐,或树下或路旁或草地就是我们的教室,没有课桌就用双膝当课桌。但是没有人抱怨,没有人逃课,也没有人喧哗,一边听课,一边记录,一边体会老一辈共产党人上课学习的情形,其心戚戚焉。我最受启发的是毛主席笃志好学、博览群书的一生,毛主席广泛涉猎中外学者的著作,并作了大量批注,内容涵盖哲学、经济学、自然科学、文学历史等各个领域。他到陕北后收集马列原著和其他哲学著作,进行了大量阅读,写作《实践论》和《矛盾论》就引用过12本马列原著和8本中国名著。毛主席这一时期的阅读和理论创造,确立了他此后看待实践、分析问题的两个根本方法和一个根本主张,即实事求是和对立统一的两个根本方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主张。我体会最深的是毛主席提出的“两个务必”的深远意义,毛主席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柏坡发表讲话时,也再次强调“两个务必”。正是因为始终强调和坚持“两个务必”,党才能保持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团结带领人民战胜了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读书学习和干事创业从来都不是轻轻松松的,需要我们持之以恒,不懈努力。
长风破浪会有时
从读书学习第三境界来看:“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意思是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在历尽艰辛、“虽九死其犹未悔”之后,突然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得的时候,就能体会到顿悟的喜悦,甚至是人生莫大的幸福与快乐。
通过这段时间的党史学习教育和南泥湾延安干部学院的培训学习,对党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的伟大成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一是加深了对“党的统一战线”的理解。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及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同时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解决主要问题的关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党的生存和发展形势依然严峻。1935年12月,毛主席所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阐明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1937年8月,洛川会议讨论制定动员全国军民开展民族解放战争,实行全面持久抗战的方针,进一步确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任务及各项政策;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二是深化了党的根基和血脉在人民的认知。《论持久战》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指出争取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充分动员和依靠群众,实行人民战争。在整个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动员人民、依靠人民,推动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洪流,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新民主主义战争的胜利,也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各解放区人民以无比巨大的热情,以源源不绝的人力物力给予前线以空前规模的支援,造就了“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船划出来的”的千古佳话。
三是提升了对武装斗争重要性的认识。1936年6月1日,中国抗日军政大学正式成立,始称“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培养了十多万名德才兼备的军政干部,为夺取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为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38年4月10日,鲁迅艺术学院在陕西延安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第一所培养抗战文艺干部的高等学府。在整风运动中,毛泽东指出,文艺可以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所以,上述两所学校一文一武,始终围绕民族独立解放、始终坚持革命“救亡”,无论在军事理论,还是在革命斗争精神方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