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市局党委的安排,我非常荣幸地参加了第二期党性修养提升培训班。在西南政法大学为期一周的学习过程中,我重温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切身感受到无数先辈临危不惧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革命圣地带给我精神上的洗礼和心灵的强烈震撼,我深深地感到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红岩文化,是山城重庆积淀最深厚的历史,铸就了重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魂,彰显了重庆鲜明的个性与文化品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白公馆、渣滓洞、红岩村、特园等革命遗址。
渣滓洞位于重庆市歌乐山麓,原为人工采掘的小煤窑,因渣多煤少而得名。1939年,军统特务逼死矿主,霸占煤窑及矿工住房,改设为监狱。渣滓洞分内外两院,外院为特务办公室、刑讯室等,内院一楼一底16间房间为男牢,另有两间平房为女牢。关押在此的有“六一”大逮捕案、“小民革”案、“挺进报”案、上下川东三次武装起义失败后被捕的革命者,如江竹筠、许建业、何雪松等。关人最多时达三百余人。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特务在溃逃前夕策划了震惊中外的大屠杀,仅极少数人脱险。
白公馆原是四川军阀白驹的别墅,1939年,戴笠在歌乐山下选址时看中了它,便用重金将它买下,改造为迫害革命者的监狱。它和渣滓洞一并被人们称作:“两口活棺材”。但是他们又有所区别,白公馆里关押的都是军统认为“案情严重”的政治犯。抗日爱国将领黄显声、同济大学校长周均时、共产党员宋绮云夫妇及幼子“小萝卜头”都曾被囚于此。在电影《在烈火中永生》和歌剧《江姐》里最感人的“绣红旗”剧情就是根据发生在白公馆男牢平二室的故事改编。当时关押的是《红岩》小说的作者罗广斌和丁地平,陈然,刘国志,当他们得知新中国成立之后,按捺不住激动和喜悦的心情,并坚信重庆即将解放,凭借想象亲手制作了一面五星红旗,准备等到重庆解放的时候就高举着它,冲出牢房,去迎接那激动人心的时刻。但是,在“11.27”大屠杀那天,只有罗广斌一人从虎口脱险。
在红岩魂广场遗址,我们全体学员为纪念碑敬献花篮,重温入党誓词。望着烈士墓前的那尊雄伟的雕像,在白公馆、渣滓洞,我们看到了先烈们怎么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视死如归、继续革命,在解放碑,我们仿佛听到了解放军和重庆人民战胜国民党反动派后的欢呼……在被震撼着的同时,我的心灵也被疑问环绕着,是什么让周恩来和南方局的同志们在国民党严密的监视下冒着生命危险与其作斗争?是什么让渣滓洞的党员囚犯们面对阴暗的牢房和血腥的刑具始终保守着党的秘密?又是什么让关押在白公馆的罗广斌等人听到革命成功的消息后悄悄的制作了心目中的五星红旗?是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的建设者们得到的启示——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敢于担当、顾全大局、民主团结、信念坚定、勇往直前!坚定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的革命精神正是我应当永远学习的。共产党人正是一种磅礴天地的红岩魂,铸就了他们的铮铮铁骨社会主义江山来之不易,靠的是无数革命先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靠的是无数革命先烈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靠的是无数革命先烈不怕流血牺牲,敢于夺取胜利。我要像革命先辈那样,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在实践中把这一坚定的理想和信念落实到行动中,落实到我们的岗位上。
这次培训班学习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是党性教育却是要永远在路上,我将在红色教育中振奋精神,以党的优良传统为旗帜,以党的宗旨为使命,凝心聚力为人民群众谋幸福。我决心在以下三个方面继续努力。
(一)加强党性修养,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加坚定不移地维护党的领导,坚定党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的奋斗事业和光明前途充满信心、毫不动摇,进一步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切实增强党性观念、党性原则和大局意识。在面对各种艰难困苦,要昂扬奋进,敢于胜利;面对各种诱惑腐蚀,意志坚定、矢志不渝,要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
(二)进一步树立群众观念。
坚持把群众工作理念贯穿工作全过程。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说话办事,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实在在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根本目的就是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永葆共产党员政治本色。
通过这次西南政法大学安排的生动活泼、形式灵活的学习,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投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