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英雄先烈的故事教育孩子,得到的回应时常是不以为然。到了延安、梁家河,通过所见所闻,才感受到自己的单纯说教是如此无力、没底气。
梁家河村距延安60多公里,乘大巴车只需一个多小时。这里原本是陕北一个普通村落,当时既没公路、也没电,“贫穷”、“落后”就是它的代名词。直到1969年1月,一队知青的到来,打破了梁家河的静谧。他们从北京经专列、卡车、徒步穿越黄土高原上的丘丘壑壑,辗转三天三夜才来到这里。其中就有不满16岁的习近平,在这里开始了他艰苦却受益终生的七年知青岁月。
现如今,梁家河村已获评“中国最美乡村”,四周土山上的植被覆盖率虽大面积增加,但料峭春风仍能轻易卷起黄土细砂劈头盖脸刮来,如针刺一般。
坐在知青井附近的窑洞里,听老师现场讲述“习近平的知青岁月和他的群众观”:他与村民同吃同住,住窑洞、睡土炕,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学会了掏地、挑粪、耕种、锄地、收割、担粮,自己捻毛线、补衣服、缝被子;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这“四关”,虽难情景再现,但这一过程,正是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塑和对党性的砺练,让他在艰难的岁月中也不忘带领村民发展生产,挖井取水、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从知识青年变成实干家,一心一意为村民谋福祉。
1975年秋天,考上清华大学的习近平面对送别的乡亲们,第一次当众流泪,说:“我不想走了。”他离开了梁家河,心却留在了梁家河,一句“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我第二故乡”真实流露出对延川人民的情感。他离开了梁家河,心里装着千百个“梁家河”,是梁家河培养出了他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正定翻身记》的作者赵德润曾说:他成最高领导人绝非偶然。他评价习近平是个有激情、有情义、有思想、有作为、有担当的人。所受过的磨难和历练,对了解社会、了解人民、磨练意志,打下了坚实的根基,并以宽广的胸怀把这些磨难就变成了财富。
知青旧居内,繁衍过跳蚤的土炕、打满补丁的被褥、难御风沙的门窗、把人熏得吐黑痰的煤油灯,都一一印证着艰苦往事。
扪心自问,躺着都嫌累时,是否能想起有人宁愿钻进穷山沟摸爬滚打?对衣食住行挑肥拣瘦时,是否想到过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埋怨自己怀才不遇时,是否考虑过别人成功背后的艰辛?
不忘初心,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磨练人。人生经过砥砺,才会有坚强意志、开阔心胸,才会有责任担当。
共青团中央发过一篇微文。有网民问:日本有“武士道”精神,中国有什么精神?无数网友的回复,给出了最好的答案:我们的五四精神、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航天精神、女排精神、抗洪精神等等,汇集而成的中国精神,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魂,如灯塔一样指引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
思想是行动先导,精神是指路明灯。以“人民情怀、党性信仰、知识品格、吃苦奉献、责任担当、自强不息”的梁家河精神,是对“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延安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越来越显现出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
以后还要来,领着孩子。
下一篇:党性修养提升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