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一座英雄的城市,留下了党的光辉足迹。从1935年到1948年,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中共七大等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镌刻着共产党人13年的苦难、拼搏、抗争和胜利,在中华民族的崛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9月18日--20日,在公司党委的统一安排组织下,我们一行25人赴延安革命圣地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追寻革命足迹,弘扬延安精神”红色教育培训。培训期间,我们参观了中共“七大”旧址杨家岭、延安学习书院、革命纪念馆、枣园、王家坪革命旧址,攀上了延安精神的标志与象征--宝塔山,观看了红色历史舞台剧《延安保育院》,组织了薪火相传、军民大联欢活动。最后,追寻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踏上了延川县梁家河村。
近距离的走进延安,触摸延安革命历史,缅怀先辈的峥嵘岁月,感悟延安精神的实质,让我再次接受了一次深刻的党性洗礼,收获颇多。
在杨家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央大礼堂。这是一座采用中西结合、凸式结构的大礼堂,具有艰苦朴素同时又壮观大方的时代风貌,在这里曾经召开了历时50天的中共七大会议,随后在大礼堂后的小土坡上走进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生活、工作过的地方。一孔土窑洞、一张床、一把椅子、一张桌子以及泛黄的老照片,看到这里,令我动容,一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伟人们就是在这些土窑洞的小油灯下写下了诸多决定中国革命方向和战争路线的光辉著作,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基石。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陈列着革命先辈们使用过的大刀、土地雷、步枪、草鞋等等,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战火硝烟、浴血奋战的情景,他们就是凭借着这些制式落后的武器装备一步一步推动着那惊心动魄、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此时此刻我的心中深深烙印: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怕流血牺牲的战斗精神,永远是我党克敌制胜的法宝。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延安宝塔山是延安精神的象征,在宝塔山下我们重温了入党誓词,我回想起了自己当时申请入党的激动心情,回顾了入党时的初心,加深了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延安保育院是在战争年代收留、教育、培养孩子的一个院所,在这里的孩子大多都是革命先烈遗孤、前线浴血奋战的将士无法抚育照顾的幼童以及为革命日夜操劳的中央首长和陕甘宁边区政府领导人的子女。舞台剧从一顶沾着热血,写着“宏远”的军帽拉开序幕,还原了那个有血有肉的红色岁月,在这里充分体现了人间大爱胜于天。1941年,毛泽东为保育院亲自题写了“又学习、又玩耍”六个大字,以此勉励保育院的老师们不遗余力地照顾和培养好这些祖国的花朵。
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我第二故乡。红色教育培训的最后一站我们前往了习近平总书记在1969年至1975年期间生活、学习、劳动过的梁家河村。“小山村、大学问”就是在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里面饱含着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为民造福的初心和追求真理的决心。当年,他亲自带着干部群众从建大坝、挖水井、修沼气、种蔬菜等吃饭饮水问题抓起,逐步改善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生活正是他对延安精神的发扬、入党初心的践行、红色基因的传承。
延安精神是一种革命精神,它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它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它是孕育我党取得胜利的摇篮,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穿透力,对我们今后的人生具有很关键的指导意义,同时也是激励我们工作的永恒动力,让延安精神传承下去,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