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继续教育培训网院校库!
继续教育培训网首页2022年8月,在举办的USENIX安全研讨会(USENIX Security Symposium)中,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的杨珉教授和张谧教授等人率先提出基于文本风格的隐式NLP模型后门攻击技术,能有效绕过几乎所有已知后门检测方法。近年来,深度文本表征模型已广泛应用于舆情分析、内容安全、搜索引擎等实际应用场景,很大程度影响着网络生态安全。随着谷歌、OpenAI、百度等大型IT公司发布了多种预训练深度文本表征模型(如BERT、GPT-2等),从公开模型仓库下载、整合并部署预训练模型逐步成为下游服务
查看详情“今天,是复旦大学117年校庆纪念日。对‘沉友们’而言,这一天是从凌晨4点开始的。”5月27日,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尹晨在朋友圈写下这样一段话。5月起,复旦大学陆续安排接驳车协助学生返乡。每天从凌晨4点半到下午3点半的18趟班车和近300个学生的核酸检测安排,将尹晨等包保干部的生物钟向前调整了若干小时。这些学校下沉一线的包保干部,有一个共同的昵称----“沉友”。“当时大家都是能多出一份力就多出一份力,我只是‘沉友’里的九十八分之一,更只是抗疫期间留校工作者的千分之一。”面对疫情,
查看详情安静的化学楼实验室里,孙兴文身着白大褂,戴着厚实的护目镜,放轻脚步从学生身边走过,偶尔停下来对实验操作进行指正。从2007年任教开始,孙兴文在化学楼的几个实验室里穿梭,度过了数不清多少个这样的日子。孙兴文指导学生实验刚刚过去的第38个教师节里,孙兴文凭借在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方面的卓越贡献,被评选为“钟扬式”好老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过硬本领。”这是孙兴文对“钟扬式”好老师标准的诠释,也是他在任职过程中对自己的规诫。课堂要传递知识,更要创造智慧9月13日傍晚,初秋校园里狂风裹挟着细雨,孙
查看详情凌晨三点起身处理邮件,早上八点出现在实验室,晚上十点披着一身夜露回家。这便是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凡最为寻常的一天。“很多合作方和投稿的编辑部都在国外,总会有时差,凌晨起来处理一波邮件,白天就可以多把时间花在科研上。”面对不断蹦出新消息的电脑,张凡呷了一口苏打水,笑着解释为何要每天凌晨起身工作。多年来,每周80小时的工作强度让他落下慢性胃炎的毛病,所以他在办公室常年储备苏打水——喝碱水以中和胃酸,可以养胃。十多年来,张凡课题组在近红外化学探针制备、成像仪器搭建以及活体荧光寿命成像技术等方面实现了
查看详情1909年9月9日,晚清重臣,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洋务派首领左宗棠第四代“景”字辈再添一丁,得名“景鉴”,希冀其鉴听鉴彻,明察是非。左宗棠曾留下一句诗:“身无半亩,心忧天下”,短短八个字却深深饱含着一代人的心志。这句诗是左宗棠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成为其后辈左景鉴一生最生动的注脚。20世纪50年代,左景鉴响应国家号召,从上海到重庆参与创建重庆医学院,把半生心血挥洒在了祖国的大西南。念其一生,感其功德,他的子女在其墓碑上刻下“爱国敬业,医坛建功绩;言传身教,为国育英才”这十八字,是以为记。日前,《世纪》杂志刊文
查看详情9月19日中午复旦邯郸校区北区食堂突然响起了钢琴旋律美妙灵动,宛转悠扬这一刻嘈杂的碗筷声、交谈声都被琴声溶解步履匆匆的人们或侧目,或驻足安静聆听,拍照记录这是校团委策划打造的北食“音乐岛”钢琴沙龙9月10日起一架黑色公共钢琴落地于此每周固定举办主题音乐会还可线上预约周一到周四的日常演奏快来跟随官微一睹音乐现场吧~钢琴演奏会,就在你我身边9月17日晚的周末沙龙上四位演奏者先后上台数学科学学院2022级本科生方轩首先带来一首李斯特的《钟》曲目难度较高却在他的指尖下行云流水方轩原来练琴十年的他为了此次演奏专门练
查看详情9月13日下午,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下文简称:基金会)第三届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第四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先后以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召开。第三届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听取工作报告,选举产生第四届理事会理事第三届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听取并审议通过基金会秘书长王基铭作的第三届理事会工作报告。他介绍,基金会第三届理事会自2016年6月成立以来,秉承“推动中国管理学长远发展”的宗旨,以评奖为核心,积极引领公益项目延伸拓展;以管理为驱动,促进基金会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以合规为底线,把规范化要求融入全过程,推动基金会全面发
查看详情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公布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名单的通知》(教高厅函〔2022〕22号),经过高校自主申报、省(市)教育厅公示推荐、教育部审核后,复旦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入选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以下简称双创学院)。本次共认定100所高校为双创学院建设单位,另有100个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简称实践基地)。复旦大学全面落实国办36号、35号文件要求,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内生动力,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探索综
查看详情9月15日,2022年“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揭晓,50位青年科学家榜上有名。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雷震、高分子科学系教授彭慧胜、化学系教授张凡,凭借在各自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脱颖而出。截止到今年,复旦已有8位老师获此奖项。“科学探索奖”是一项由科学家主导的公益性奖项,是目前国内金额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资助计划之一。今年,“科学探索奖”评审委员在数学物理学、化学新材料、天文和地学、生命科学、医学科学、信息电子、能源环境、先进制造、交通建筑、前沿交叉共10个领域遴选出50名、年龄不超过45岁的中青年科学家进行资
查看详情你选择的是怎样的上医?它的过去、现在、未来是怎么样的?你在上医可以成为怎样的自己?9月13日下午,正大体育馆内,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上海医学院党委书记袁正宏为初入复旦上医大家庭的2022级本科新生们带来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将要成为你们新征程的起点,‘复旦上医人’这个名字将要相伴大家一生。再过一个月,我们即将迎来上医95周岁生日。希望大家通过这一堂课,为自己的选择高兴,更有自豪感和归属感,对未来更充满信心。”袁正宏首先欢迎2022级新生在上医创建95周年之际加入上医的大家庭,并把新生第一
查看详情